自从小米崛起,期货模式就成为国产手机的效仿对象。厂商们从一开始不清楚不明白,到后来有样学样,似乎不抢购的手机就不是好手机。
但是最近,小米开放购买,甚至小米 4 也改用了排队,而采用抢购加排队的一加开放了购买,这是为什么呢?
一、抢购的起源和异化
手机抢购第一个不是小米,而是魅族,在 M9 上市的时候,采用了预订加排队抢购的形式,两个月预订,元旦一天把几个专卖店的订单放到一个专卖店拿货,造成几百人甚至千人的大排队。
小米比 M9,第一批 30 万也采用了这种模式,主要是产能不足,供应链管理也不行,算是被逼无奈,但是效果却出人意料的好。 从此,小米开始了抢购模式。不抢购的只有加价货可买,小米的销量和利润都非常不错。
之后,各家都开始学习小米的定价和抢购模式,无论是华为荣耀,中兴 Nubia 还是酷派大神,成绩都不错。抢购模式成为互联网品牌的主流。
二、2014年的出货压力
这一轮智能手机热潮从 2007 年苹果开始,到了 2014 年已经有高峰过去的趋势。
一直高歌猛进三星到了 2014 年销量开始出现问题,小米虽然销量大涨,但是价格重心大幅压低,2014 年上半年的平均出货价格在 1200 元左右。
而另一方面,中国智能手机的产能一直在提升,大家 3G 吃到桃子继续赌 4G,而运营商突然大幅降低了补贴。产能即将过剩成为各家手机厂商遇到的问题。
这种压力下,早卖出去早盈利,晚卖出去可能会压库存,继续搞抢购搞排队显然不太合时宜。至少要供需矛盾缓和一下再搞,所以小米 4 改用排队,一加开放购买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供应链和产能的管理
不限量买,你得有那么多货,都知道早卖出去早盈利,但是供应商未必给你那么多元器件,这就设计到供应链和产能管理的问题。
智能手机是海鲜价,晚几个月就不行了,最好是一发布就大量上市,大量销售实现利润。2011 年的小米一代的时候可以期货等原材料降价盈利,2014 年这样是不行的。
一加作为一个新品牌,发布后几个月就可以不限量。说明供应链管理问题解决的不错。相比锤子极小量还品控糟糕,一加毕竟是有背景。
2014 年的手机竞争要求供应链在需要的时候能大量供货,这对供应链是个考验。期货模式变走量模式,背后的供应链是支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