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家有一個特別的“傳統”,每到9-10月份就得全家齊聚姥姥家,倒不是什么特定的聚會,而是我姥姥家地里的花生熟了,全家都要回去給她鋤花生。這個傳統從我剛記事開始一直持續到了今天,年年都不能落下。
但事實上我姥姥家并非鄉村或是偏僻地帶,而是在一個二線城市距離市中心不遠的老舊小區內,也正因為如此,才讓出生在城市的我也免不了年年“回家鋤地”。
就算小區內至今已經做過了多次改造,將不少原本供老人種地的土地都改為了停車場,但至今包括我姥姥在內的一眾老人,仍然在小區內擁有不少的“良田”,因此在我童年的印象里,國人就是對種田有著謎一樣的執著,即便在高樓林立的市區也依舊要過上新鮮蔬菜自給自足的日子。
不過,像姥姥這種有點地可耕的還算好的,大部分生活在城市的中老年人想要種些蔬菜植物,就只能在天臺、陽臺、水泥地上下一番功夫。
像什么雪碧瓶種菜、花盆種蒜、塑料盒種豆芽之類的事兒,相信大家也不會陌生。
加上如今外太空種田實驗、沙漠水稻、維和部隊種地、以及在南極種菜實現蔬菜自由等事件接連被報道,“中國人種田魂”這種刻在骨子里的精神和本能也隨之被慢慢揭曉。
其實,不光是從物資匱乏時代走過來的中老年人,國內年輕的游戲玩家們也是一樣,不少國內玩家不僅熱衷于在游戲里種田,且天賦極高,即便沒有種田條件或是被游戲本身規則限制,也會想盡辦法創造條件去種地。以至于在如今,在游戲中種地這件事兒已經成為了中國玩家的一個特殊的標簽。
就好比末日求生游戲《冰汽時代》,其本質是為了讓玩家吃點苦頭,宣揚人類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以及身為統治者在道德、人性間的抉擇。但這款游戲跑到中國玩家手里,畫風就完全變了樣,每天不是種田屯糧就是團結生產自救,即便全廠加班喝稀飯也要完成社會化大生產,把開發商都給整不會了。
在一些生存類游戲,中國玩家的“種田魂”就更加明顯了。
就比如在《饑荒》里,中國玩家就直接帶領游戲從“游獵時期”走向了“農耕時代”徹底解決了饑荒。不過由于吃得太飽,沒有了生存壓力的玩家也有點閑得慌,于是更多人不僅種田,還要開養殖場,把《饑荒》里各種奇奇怪怪的生物全部都豢養起來,搞起了養殖、種植業齊全的大農場。
這樣的場景在《我的世界》里也十分常見,當別人都在忙著蓋宮殿、造裝備的時候,國內的不少玩家就已經開始在游戲里研究自動化農場了。
而像全面戰爭系列、《帝國時代3》等游戲就更是被玩家玩成了種田模擬器,本著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的原則,玩家開發了大量的種田流玩法。在《全戰三國》里,只需要在一開始的時候打下來一個郡縣,就可以開始大量裁軍,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埋頭大搞農業發展。并且這一套流派不僅可以讓玩家過足種地的癮,還能確實贏下游戲,算得上是新手套路里既省事兒又簡單的了。
1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