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茨海默病(AD)是一種起病隱匿的進行性發展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臨床上以記憶障礙、失語、失用、失認、視空間技能損害、執行功能障礙以及人格和行為改變等全面性癡呆表現為特征,病因迄今未明。
據媒體報道,來自澳大利亞的科研團隊發表在《科學報告》上的一項新研究顯示,生活在鼻子中的細菌可以通過鼻腔神經進入大腦,從而引發一系列可能導致阿爾茨海默病的事件。
雖然目前對于引發阿爾茨海默病的病因尚不清楚,但該病的可能因素和假說多達30余種,如家族史、女性、頭部外傷、低教育水平、甲狀腺病、母育齡過高或過低、病毒感染等。
而肺炎衣原體作為一種常見的細菌,是肺炎以及一系列其他呼吸道疾病的主要病因。不過,這種細菌有時也會在大腦中被檢測到,這表明它可能會導致一些更隱秘的健康問題。
為此,格里菲斯大學和昆士蘭科技大學的科研團隊,研究了肺炎衣原體是如何進入大腦的,以及它是否會在那里造成損傷。結果發現,它是一種潛在引發阿爾茨海默病的病因。
在小鼠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肺炎衣原體進入鼻子72小時內,可以感染嗅覺和三叉神經以及是嗅球(大腦中處理嗅覺的神經結構)。
隨后,研究人員發現,在細菌進入中樞神經系統后,它引發了與阿爾茨海默病相關的一些變化。幾天之內,β-淀粉樣斑塊開始堆積(阿爾茨海默病的一個顯著特征)。幾周后,與阿爾茨海默病相關的幾種基因通路的功能失調。
研究人員表示,該研究結果表明阿爾茨海默癥最初可能是由病毒和細菌感染引發的。例如皰疹病毒、一些導致牙齦疾病的細菌等,都是阿爾茨海默病的預測因子。與此同時,這也提供了一種潛在的預防該疾病的方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