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說起自發光屏幕,我們首先會想到OLED,然后又會想到僅存在于戶外廣告等一類商用領域的LED巨幕。
這類大型屏幕通過許多一般大小的LED燈珠作為像素組成顯示圖像,由于像素尺寸和間距都受技術限制,整體觀感相當慘不忍睹,僅適合用在戶外遠距離觀看。
后續也有一些品牌針對商用領域開發出小間距LED,提升了圖像整體的細膩度,對屏幕大小和觀看距離的限制都放寬了許多,不過終究沒能使其適合進入家用領域。
當LED單元的制程等工藝標準進化到微米乃至納米級時,這一類自發光屏幕看到了進入家用領域的曙光,這就是Micro LED。
微米級尺寸的LED燈珠與微米級的間距,使其在我們常提到的PPI,也就是像素密度上得到了進化,總算使推薦觀看距離來到接近家用電視的水平。
同時其具有OLED的大部分優點,包括自發光帶來的高對比度、高色域、低能耗,以及高響應速度等等,也消除了OLED最明顯的缺點即較短的使用壽命和燒屏的可能性。
但它也有作為新技術的普遍問題,就是復雜的制造工藝、目前較低的可生產性和高昂的成本。
不同于液晶的TFT光刻和OLED的蒸鍍或印刷,Micro LED的制造不能直接在基板上進行,而是要先制作好每一個作為子像素的微型LED單元,再將其轉移到基板上,這就涉及到“微縮制程”與“巨量轉移”的技術。
從這個角度來看,Micro LED的制造不像是制造屏幕面板,而像是制造處理器。
這一步驟中涉及到的制程問題就不難想象了,本身微米級LED單元需要進行精確切割,隨后與一小片集成電路組成LED芯片,其次基板本身也要布置大規模的集成電路。
這其中就需要用到微米甚至納米級制程,當然這一需求還沒到目前尖端的CPU等SoC制程水平,使用往前數代的芯片制程就能達到要求。不過這一過程中的物料等成本因素也是Micro LED量產的一大阻礙。
整體而言,雖然Micro LED電視已經成為了現實,百吋以上巨幕的整體成本從上百萬元的天價優化到數十萬元水平。
但對常規家用而言依然顯得頗為昂貴,同時伴隨著像素密度仍不夠高,稍小尺寸分辨率可能達不到4K水平,推薦觀看距離較遠等問題,要想成為家用電視的下一階段方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這一評價是以家用電視的標準進行的,但如果我們稍稍放寬要求,回歸超大屏領域的分辨率、觀看距離等標準,就會發現Micro LED已經是其中最具優勢的方案,尤其具有傳統LCD、OLED所不能及的成本平衡性。
以OLED來說,我們在市面上見到的單塊OLED屏最大應該為88吋8K分辨率,要想制造更大的OLED屏就需要單塊更大的玻璃基板,或采用(幾乎)無邊框封裝技術+多屏拼接,有相當的技術空白,以及成本、良率等負面因素。
同時這兩種技術手段還要面臨另一個更直接的問題:以OLED常見的像素密度水平而言,要生產或多屏拼接出100吋甚至200吋以上的巨幕會使分辨率高得有些浪費。
而Micro LED天生具有的特性就是“增材式制造”,通過同尺寸的通用小面板拼接成大小各異的MicroLED顯示設備,打破固有的尺寸生產限制。
甚至MicroLED的模塊化不再僅僅體現在生產領域,而是可以隨著用戶的需求做到隨時分解組合,既解決了巨幕入戶難題,又帶來極佳的使用靈活性,對顯示設備而言這是非常理想化的未來圖景。
同時在商用巨幕領域,相同的大尺寸顯示同分辨率情況下,Micro LED能夠實現與Mini LED相比降低70%以上的成本,具有相當強大的市場潛力與應用前景。
這就是為什么看似昂貴的Micro LED依然有眾多力量進行研發攻關,并能在超大屏領域站穩腳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