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現代的手機使用者來說,“電池不夠用”基本上是一個普遍現象——早上出門充好電的手機,基本上如果中午不充電的話,是不可能堅持到下午回家時間的。不過,估計很少有人會意識到,即便如此,當今的智能手機續航能力比起數年前也已經算是大幅增加了!
一次打臉全業界的續航測試
近日,外媒GSMArena對自己過往的手機續航測試數據進行了統計分析,得出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結論:盡管一直遭到用戶詬病,但其實這些年來智能手機的續航能力一直在持續增長中。
從它們給出的圖表可以看出,自2010年以來,智能手機的平均續航時間(藍色)一直在增加:2010年每部手機平均通話續航時長是40小時,到了2017年,這個成績超過了75小時,幾乎翻番。
先別急著高興,GSMArena也同時分析了這些年來手機平均電池容量的變化(紅色),結果顯示和續航的變化趨勢高度一致——換句話說,通話續航的增長完全是由于電池容量變大導致的,實際手機的省電程度在這8年間沒有任何進步!
乍看之下,這個結論相當諷刺,因為從2010年到現在,手機主控、內存、系統……都經歷了巨大的更新換代。半導體制程從65nm(初代驍龍QSD8250)進化到了現在的第二代10nm(三星Exynos9810、高通驍龍845),內存從DDR3提升到了現在的LPDDR4X,操作系統更是從古老的Android 2.1一步步升級到了現在的Android 8.1——最重要的是,這幾項核心部件(包括系統軟件)的升級,無不是以降低能耗作為重要目的的。比如說,去年高通發布驍龍835時,宣傳的重點就是:“(相對于驍龍820)性能提升27%,能耗降低了40%……”
廠商騙人了?亦或是另有隱情?
如此說來,難道芯片廠商和操作系統開發者(比如谷歌或者蘋果)是在欺騙消費者么?其實他們是不敢的,這也就是說你我手機的續航沒有進步,是因為“另有隱情”。
讓我們回過頭研究一下GSMArena的那則測試,就不難發現“問題”所在。
2010年的MWC最佳手機:HTC Hero其電池容量為1350mAh
GSMArena在測試的最后得出“現在的手機和2010年的相比,并沒有更省電”這個結論,這是基于“手機平均每個毫安時電池的電量所對應的實際使用時間并未上升”這一觀測結果得出的。
從測試的過程和數據收集的謹慎性來看,這個觀測結果并無問題,問題就出在老外編輯們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不同時代的手機所面臨的計算量壓力是不同的。
說得更直白一點,哪怕是在相同的時間內,消耗了相同多的電力,現代的手機實際上也必然比2010年的老前輩們多計算了多得多的數據量!
三星Galaxy Note8的X光透視圖
這一點并不難理解:首先,現代的手機有著更大的屏幕,這本身就會多耗電,同時更高的分辨率也會需要更高性能的GPU和更大帶寬的內存。與此同時,現代手機比過去裝配了多得多的傳感器:陀螺儀、霍爾傳感器、氣壓計、溫度計、紫外線傳感器、紅外距離感應器——這些傳感器無時無刻不在運作之中,它為我們的手機提供豐富的環境感測機能,同時也對CPU的數據處理能力提出更高的需求。
當然,這還只是假設手機單純開機亮屏,什么都沒做的時候所多出的功耗需求。如果你拍照,現代的手機擁有數倍于2010年的傳感器像素(也就是數倍的需要耗電的光電二極管),同時它也要求數倍于過去的ISP(圖像處理器)來在一瞬間處理完數據;如果你玩游戲,現代手機的3D大作豈是8年前的那些“休閑手游”所能比的?
手機沒有“更省電”?但誰會在乎呢~
當然,作為專業媒體,GSMArena并沒有犯技術上的錯誤,它們在下結論的時候說的僅僅是“沒有更省電”,而不是“能效比沒有提高”。畢竟,所謂“能效”就包含了實際計算性能與功耗之比,而它才是真正客觀地衡量一款計算設備“是否省電”的公認標準。
而對于普通用戶來說,不管現在的手機是更省電了還是沒有,其實都無關緊要。畢竟,手機是當前移動生活不可或缺的智能載體:不管是游戲玩家也好,還是公司白領也罷;不管是喜歡用手機拍照,還是狂熱的“社交達人”,大家都習慣了當今智能手機帶來的移動智能生活——就算過去真的存在省電得多的手機——誰又會愿意去用呢?
所以,不管是更省電的零部件也好,還是更大的電池也罷——這些事情就讓那些供應商們頭疼去吧!與其糾結當前的手機為何“不省電”,還不如給自己多準備幾個快充充電頭或是充電寶來得更實在(笑),不是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