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發起的 618 購物節已經有十幾個年頭了。從最初的集體促銷、復雜多樣的湊單玩法,到新品的集中發售、時間從一天拉長到半個月,電商平臺不斷在尋找新的花樣和突破。無論是 11.11 還是 618,電商平臺打造的購物節日已經成為了人們生活中每年一度的日常。
今年的618累計下單金額超3438億元,創下新的紀錄。不過,618的意義已經不再是營造規模宏大的熱鬧景象,也不再僅僅是消費者的狂歡。其意義更在于對產業細節的極致突破。最有看頭的可能并不是表面上 GMV 的增長,而是 618 的 B 面,智能技術應用的突破。
6 月 1 日零點剛過,家住江蘇省常熟市東南街道的王女士就收到了智能快遞車送來的京東 618 第一單,此時離她支付尾款僅過了 4 分鐘。
事實上,這樣的「分鐘級送達」的訂單還在全國超過 200 個城市實現,東有福建的莆田,西有貴州銅仁,南有海南的文昌,北有黑龍江齊齊哈爾……有人調侃,「這么快,你是在我家門口等著嗎!」、「懷疑是鄰居在發貨」、「懷疑賣家就在隔壁。」
隨著 618 的快遞越來越多,物流反倒越來越快。不過,「4 分鐘」并不是一個噱頭,一方面它建立了驚喜般的購物體驗,另一方面,這只是其背后智能系統迭代的側面體現。
比如,在這個數字背后,還包括京東的庫存周轉天數已經降至 31.2 天,而全球零售業周轉效率標桿的 Costco 庫存周轉天數是 30 天左右。簡單講,庫存周轉天數越短,商家們越能用更低的成本,賺到更多的錢。因此,消費者收貨速度越來越快的同時,更重要的,對于商家而言,它影響著生意的好壞。
相比之下,京東管理的 SKU 有數百萬個,而 Costco 是 3700 個,可以說 31.2 天是一個世界級的數字,世界級的效率。京東依托于自己開發的系統,重新定義了供應鏈效率。而這套系統的難得、稀缺之處在于,京東躬身入局了供應鏈的每一個環節。
由于京東集團巨大的規模,以及擁有最復雜的零售業態和健康、金融、物流等產業服務,它遇到的痛點,也幾乎是所有企業可能的共性問題,甚至是相對而言更前沿的問題。因此,京東的解決方案,也更容易被品牌商、產業里的公司們「復制」。
那么,如此極致的效率是如何達到的?這個問題的答案,也是 618 的新階段的意義所在。
618 背后的技術基石:京東云
「4 分鐘送達」、「31.2 天周轉」這些看似單點的突破,實則建立在一個更為宏大的背景下,需要不同環節的配合來實現。
6 月 15 日,京東首次統合云、零售、物流等多方 618 技術團隊聯合解碼京東 618 背后的技術內涵。京東集團副總裁、京東零售智能供應鏈 Y 業務部負責人劉曉恩介紹,「預售前置模式」對于商品的快速送達起到了很大作用。在用戶支付定金瞬間,智能供應鏈系統算法就開始進行倉儲配置,將數百萬商品被前置在距離消費者最近的各級倉庫和站點。
而且,在用戶還沒下單的時候,京東的系統就預測出了他可能會購買什么。京東會預測產品的銷量,涵蓋社交電商、直播購物等各種細分形態。比如,今年京東 618 上線了實時供應鏈控制塔。該控制塔類似于「供應鏈的大腦」,通過全流程實時供應鏈大數據,可以在大促場景下幫助零售商、供應商雙方實時協同。在此基礎上疊加單量預測、智能補貨、與品牌商工廠倉打通的集貨倉等一體化供應鏈技術和能力,大大提升了智能供應鏈的決策效率。
數據顯示,京東智能供應鏈能夠保證重點品類預測精確度保持在 90% 以上,通過商品自動調撥可保證本地訂單滿足率達 80% 以上,多種人工智能算法可實現自動化補貨 85% 以上。在高周轉效率下,京東還保障了 95% 的現貨率,并保障 93% 的自營商品 24 小時內送達。
在售前階段,京東還提供了智能推薦、數字人虛擬主播、智能寫作等多種人工智能服務。實際上,京東 618 已經成為了目前國內人工智能技術大規模應用、覆蓋全鏈條的超大規模實踐場景。
以給商家提供商品的「智能寫作」為例,全球最大規模的商品內容的 AI 生成,就發生在今年 618 的京東。「智能寫作」通過自然語言理解與知識圖譜技術,以及大量的研究和模擬進行商品營銷內容創作,去撰寫商品的詳情頁內容,不僅是文字,甚至圖片、視頻也可以是 AI 生成。一篇百余字商品文案僅需 300 毫秒,5 分鐘可以創作出 1000 篇文案。目前由 AI 生成的內容已覆蓋京東家電、服飾、食品、3C 數碼等 3000 多種品類,累計生成超 3000 萬內容,在京東 APP「發現好貨」中用戶點擊率超越帶貨達人 40%,成本降低 93.2%。
同樣,在售前階段,用戶還可以用基于計算機視覺技術的「拍照購」功能,用以圖搜圖的方式找到某明星同款或某一元素的周邊產品。同時,「搭配購」功能也是基于 AI 技術,會為用戶推薦時尚單品搭配方案,無形中帶動了商品的成交、流轉,縮短了「庫存周轉天數」。
當商品成交之后,京東物流的平臺智能訂單分發系統、運力調控系統、顧客與商家雙向數據的實時同步,調配著京東物流的 32 座「亞洲一號」、1000 個倉庫,超過 2100 萬平方米的倉儲空間,來最終實現訂單的短時高效準確送達。
而在這些極致效率的背后,還包含著貫穿售前、售中、售后環節的「智能客服」應用,已經成為目前全球最高頻率的智能人機交互。同時,基于區塊鏈技術的京東云「智臻鏈防偽追溯平臺」已服務超 1500 家企業,覆蓋超 1900 個品牌;以及京東 618 期間,京東科技 IoT 智能家居平臺,可連接設備數突破 2.2 億,服務了 3000 萬家庭的前沿技術積淀。所以說,一個小數字的變化也是個大的系統工程。這是零售領域突破傳統極限、只靠過去的「管理、流程、勤奮」實現不了的,技術在這里完成了「升維」的作用。
有零售業資深人士表示,未來 5 年、10 年,企業比拼的已經不是商業模式本身,而是每個企業能不能成為更敏捷、更聰明的企業。這是未來 5 年、10 年數字化最本質的一個命題。企業的增長不再是過去流量時代里爆炸性的增長,新的增長范式更趨于從量變到質變的變化。
從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京東在各環節極致效率的達成,已經不再是依靠傳統的管理效率提升能夠做到的,而是必須依托于云計算、AI、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等新技術為「底座」來實現,京東正通過這些前沿技術來調配空間、物資、人力、資本等等。商業基礎設施,已經進入新時代了。
技術從流通端到生產端、供給端的延展,無論是銷量預測、智能補貨、智能寫作、智能客服、產能排產,還是物流的訂單分發、運力調控、商品的溯源防偽等,背后都要依靠京東云的計算能力。這一切的 AI、IoT、區塊鏈和云服務,其實都由京東云來完成。
據京東副總裁、京東科技京東云產品研發負責人曹鵬介紹,京東云是球容器化最徹底的云平臺之一,擁有全球最大規模的 Docker 集群、全球最大規模的 Kubernetes 集群,已經實現了京東 618 購物節訂單 100% 云上完成,以及京東物流、京東金融全量上云。同時,歷經京東 618、11.11、春晚等萬億級流量洪峰考驗,京東云還服務了多個視頻、媒體、游戲等客戶,服務最高可用性保證達到 99.995%。
而且,全面云原生化帶來了大規模的降本增效。據悉,今年 618,在京東云混合云操作系統云艦(JDOS)核心智能調度系統支撐下,京東平穩應對了今年 618 同比增長 152% 的每秒用戶訪問峰值,單位訂單的 IT 資源成本同比下降 30%,交付效率同比提升 150%。
可以說,在這場互聯網技術的巔峰之戰中,京東云通過領先的混合數字基礎設施,成功護航了各大戰場、環節的智能應用,讓這場龐大、精密、復雜的商業奇跡成為現實,并快速向產業滲透,向產業數字化服務躍遷。
京東做「云」的意義是什么?
京東云這個品牌從誕生發展到現在也是經過了一系列的調整。2016 年左右,京東將技術部分從業務部門剝離出來,成立了獨立的技術體系;在 2019 年,京東宣布京東云、京東人工智能、京東物聯三個品牌合并為「京東智聯云」,成立了京東云與 AI 事業部;到了 2021 年,京東云與 AI 事業部與京東數科完成合并,成立了京東科技集團,在不斷整合升級后,京東云成為了京東面向行業、政企客戶進行技術輸出、解決方案輸出的核心平臺與窗口。
從最開始,京東云就是和京東的各項業務在進行深度綁定。京東做云服務,實則開放的是供應鏈和各種產業解決方案。
京東云在支撐 618 如此龐大的體量的一個事件背后,證明了它的巨大的能力以及對產業「躬身入局」的理解。過去兩年,京東云陸續發布 SaaS 加速器計劃、投入數億資源助力 20 萬中小企業上云等措施。這家正在積極地對外開放自己的云服務,然而它為何要將自己花費 18 年積累的的「賺錢密碼」和「工具」分享出來?
一方面,不得不說,作為一個云服務商,京東云在助力零售企業實現數字化升級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京東云每天支持著京東數百萬 SKU 在庫商品的運轉、全年 2 萬多億的交易額,服務著數十萬商家、近 5 億消費者,在很多垂直行業積累了解決方案。
另一方面,目前商家都是多平臺運營,在購物節期間砸錢營銷已經逐漸過時,商家更加看重長遠發展、品牌建設、私域建設、自身能力的升級。因此,為了爭取商家把更多的資源和供給給到自己,平臺們不得不用更好的服務來滿足商家的訴求甚至引領他們,而京東的最大優勢就是基于供應鏈的技術能力和解決方案。京東云扮演著一個云端管家的角色,在幫助產業「上云」的同時,也讓產業在系統梳理和升級優化的過程中,越來越理解他們自己。
此外,類比字節跳動打造飛書、開放火山引擎等,字節跳動將自己沉淀的組織管理能力、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等技術能力開放出來,這幾乎是最優秀科技公司的共性。
同樣,京東云如此做的一個重要邏輯就是,當它的能力開始溢出,在某些領域開始領跑的時候,它必須要去解決更大、更難、更多人的問題,對社會產生更大的影響力。在這個過程中,它才能更好地成長和迭代,不斷沉淀自己的技術能力,對社會有更正向的影響而受人尊敬。
因此,「4 分鐘送達」的故事只是冰山一角,京東正在圍繞數智化社會供應鏈來打造商業基礎設施與核心競爭優勢,價值著力點也從「交易成本降低」轉換為「產業價值的創造」。
如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軍所言,「消費互聯網的巨頭轉軌至產業互聯網是不可阻擋的趨勢。」而傳統產業全面上云的熱潮至今也僅有 2 年的「歷史」,云服務向產業普及的競爭必然還有「變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