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周,移動終端市場發生了不少變化。
微軟收購諾基亞之后,業內談得比較多的是:一、未來是三個操作系統鼎立;二、都開始走軟硬一體的路。同一周,三星、索尼和小米等發布新品,外界觀點各有不同,一部分人認為三星的地位不可動搖,另一部分觀點又在說,小米是明日之星。筆者試圖從硬件、操作系統和互聯網服務三方面來猜測未來幾年的變化。
這三者中,最有戰略高度的是生態系統里的核心——操作系統。未來幾年,出現一個新的成功操作系統的機會比較低。
黑莓的BBS已在走下坡路。黑莓最近宣布BBS將支持iOS和Android,會把BBS變為一個以企業服務為主的小生態系統,只能依附于其他的大生態系統上。
目前還有一些以Web-Base為主的O/S,筆者認為它們發展的難度也很大,因為它們要成功需要有三個元素:首先,硬件價格依然比較高,Web-Base O/S可以突出硬件要求不高的特點,獲得價格優勢;其次,多O/S在市場并存,沒有明顯的領導者,應用開發者開發一個Web Base O/S的應用版就能滿足市場上的所有智能手機;第三,應用很貴,Web-Base O/S能以用者自付的方式順利商業化。
實際情況是,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價格已經很實惠, 硬件成本不再是用戶選擇的障礙;Android+iOS已經占據80%以上的份額,應用開發商做兩個,最多三個版本已能接觸幾乎全部用戶,所以Web-Base O/S對開發商的吸引力沒有這么大;應用也很容易獲得。
另一股勢力是一系列以Android為基礎變種過來的O/S。它們都缺乏自主之力,目前來看,暫時也沒有獨立的能力去發展一個新的生態系統,只能算是Android大生態系統上依附的一個小生態系統。
微軟能不能成為強有力的三足鼎立之一,是未來行業發展的一個關鍵。
WP8的問題是,它是后來者,現在軟硬結合高效率的已有iOS,全開放多人參與的已有Android,所以微軟最早時把WP8定位在兩者之間,集合兩個生態系統的優點,一方面以授權的方式保證WP8是開放的、各廠家都能參與的,類似Android(我們先拋開許可證費用的問題),另一方面也通過嚴格控制可用的芯片和硬件以確保統一性,類似蘋果(481.53, -7.57, -1.55%)。
但一年發展下來,這種策略不算太成功,反倒像是把其他兩個生態系統的短處結合起來——說開放,不夠開放;說軟硬結合,也看不出優勢。作為一個后來者,WP8到現在還是給不出一個有力的理由讓消費者從Android和iOS轉到WP8。
筆者認為,如果改變策略,微軟或許還有機會:一、曲線救國,先把平板電腦市場的生態系統打下來,再反推智能手機;二、發揮微軟在企業應用上的優勢,開發一套以手機/平板為終端的應用(像PC上的Office),以應用普及反推O/S,也就是WP8。
再說硬件的機會。硬件是三個領域中對用戶黏度最低的一個。在蘋果生態系統里,只有iPhone可選,現在假設未來的WP8也只有諾基亞的話,我們可以猜想的只有在Android陣營里硬件廠家的發展。
每一個廠家都極力在Android上發展自己的差異化或微生態系統,主要體現UI、小應用、局部硬件/軟件的配合,如HTC的Sense、三星的SPEN和小米的MIUI等。這些雖有幫助,但沒有根本性地把用戶黏度增加,用戶在Android陣營里面轉換手機品牌的成本是非常低的,所以筆者認為一個廠商在Android陣營里一家獨大并持續維持是比較難的。
未來兩三年間,會有幾名強而有力的競爭者沖上來,和第一名的差距會縮小到10%以內。中華酷聯和小米其中的1至2家只要能夠解決海外市場的發展問題,就能快速地搶奪更多的市場份額;HTC如能解決成本問題,并堅持市場定位,也是有機會一拼的。
最后淺談的第三個領域是應用/服務。這里主要是指某些應用/服務能自成一個平臺,進而發展為一個以平臺為核心的生態系統,比如微信、淘寶/支付寶等。這些以某一服務(如通訊、購物)為核心發展出來的生態系統,仍然具有與其他生態系統相互依附的特性。
建立服務型生態系統的一個關鍵是和當地的商業和生活環境有實質連接,更適合本土企業去創建,但要以O/S為核心的生態系統,變成一個全球化的生態系統,難度就非常高了,到現在還沒有出現一個以應用/服務為核心的全球化生態系統。
下一個創新應會出現在基于可穿戴外設的互聯網服務,中國的本土企業,應更有機會在這方面領先和成功。(作者為某手機公司前中國區總裁,應作者要求匿名,楊光為筆名,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報立場無關)
(作者: 楊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