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點
暴力作品會啟發青少年犯罪
在影視作品中,暴力元素并不少見。很多好萊塢大片或是經典動作片,都以打斗沖突作為高潮情節。而游戲中,也經常有暴力元素。
“近十年里的一些經典游戲都離不開"打打殺殺"。”今年24歲的張逸飛從初中開始就是游戲玩家,據他介紹,按照游戲類別劃分,射擊類游戲、即時戰略類游戲等游戲中幾乎都有暴力、血腥的元素存在。
還有一些動作類游戲,如“求生之路”,玩家可以選擇加入僵尸或人類幸存者的陣營,任務是殺掉對方陣營的人。這種游戲以刺激血腥的畫面特效為賣點。除此之外,一些游戲還會讓玩家扮演罪犯角色,在游戲中毆打路人、搶劫路人的車等。今年年初,美國就有大學生因模仿游戲偷車被警察逮捕。
在張逸飛看來,男孩游戲總或多或少會有些暴力成分,這類游戲在網絡產生前就存在了,但對此產生負面影響的青少年總是極少數。
“會有相關性。”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教授、青少年犯罪與少年司法研究中心主任皮藝軍表示,帶有暴力血腥元素的影視游戲作品,的確會對特定青少年產生負面影響。
皮藝軍對北京青年報記者說,一些本身就有暴力傾向的青少年會有意無意地接觸暴力作品,而暴力作品會激發他們的暴力特質,從而做出相應行為。此外,暴力作品還會對一些想犯罪的青少年起到啟發作用,一些人會在現實中模仿其中的暴力行為,“在國外,之所以對這類作品采取分級制度,禁止相應年齡段的人接觸一些暴力血腥作品,就是考慮到這個因素。”
記者調查
網絡頻現“殺手廣告”
一百來字,公布出電話和QQ,業務是“替人排憂解難”—打人,斷手,斷腳,毀容,甚至索命。現實生活中,這樣聳人聽聞的廣告很難見到,但在網絡論壇中,這些“殺手”廣告卻能輕易被檢索到。雖然“廣告”往往很快會被刪除,但通過網絡技術以及發帖人的頻繁發布,這些“信息”總能留下蛛絲馬跡,被“需要”的人搜索到。
“拿人錢財、替人消災。干凈,迅速,安全,保密。”一位自稱姓蔣的網友在互聯網上張貼出一條廣告,稱自己是一名“殺手”,可以幫助北京的雇主排憂解恨。這條廣告在今年9月發布,點擊網址顯示鏈接失效,但百度快照卻留下了痕跡。
通過這條廣告提供的信息,北京青年報記者與該網友在QQ上取得了聯系。“要怎么樣”?對方開口直接詢問來意。當被告知想雇傭一個打手之后,對方要求電話細說。
溝通過程中,對方始終保持著簡短的回答,不透露除手機號碼外的其他個人信息,且2次要求電話里詳說,理由是“一切為了安全”。蔣姓網友稱,普通的打人“任務”價格為3000元,收費依據“任務”的難易程度而定,并與派出的人員數量有關,雇主需要做的就是“付錢”和“將對方信息發送過來”。
除了“打人”外,蔣姓網友稱他們還可提供“殺人”業務,收到錢后,三天內即可完成。“我們以專業的人員,優良的裝備替您效勞:干凈,利索,不留痕跡。”
當被質疑是否能完成任務時,對方的回答顯得有點不耐煩:“不相信就走開!”
隨后,北青報記者在網上搜索其手機和QQ,出現的結果多為“殺手廣告”,并且能“解決”事情的地點頗廣,除北京外,還有石家莊、天津和呼和浩特等地。
(完)
- 本文由 米粒在線 發表于 2013年10月21日13:19:43
- 轉載請務必保留本文鏈接:http://m.bjmhhq.com/12288.html
- 科技
- 新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