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地圖行業大事頻頻,百度推出Openmap計劃加緊籠絡開發者,高德近日發布第三季度財報IPO后首次出現虧損。互聯網地圖作為移動互聯網重要的O2O入口,競爭激烈程度可見一斑。筆者來稍加解讀下:
平臺化是個大坑
首先,我們來分析下高德首次出現虧損的原因,很多外行分析家普遍以為是高德免費策略所致。高德也試圖將輿論引向這個方向,聲稱是輸了今天,贏了明天。其實我們從下面的財報中不難看出,導致高德出現虧損的最大原因是開發和營銷成本劇增所致,而非汽車導航和手機導航等收入下降。
開發和營銷成本劇增的原因則是高德跟百度角力開放平臺和O2O戰場所致。今年以來,高德和百度明爭暗斗,在布局平臺化上大步邁進,從其他地圖廠商重金挖人,推進自己的開放平臺,并贊助或自己舉辦多次開放平臺的會議,跟百度在正面戰場上展開直接廝殺。
但如今看來,高德的平臺化只邁進了一小步,在百度地圖的高舉高打下,能否成功還很難說。在筆者看來,平臺化不但是一場戰略較量,更是一場需要投入真金白銀的實力比拼,,目前雙方仍在加大平臺化的布局,在O2O沒有成功之前,百度地圖和高德必然面臨的是虧損。如果百度地圖有財報,相信也比高德好不到哪兒去。
并且筆者預測下一個財報季度,高德仍然不能扭虧,在平臺化大戰中,銷售和營銷成本仍然會高居不下。
在開放平臺這件事情上,高德有點托大,也可以理解為討好市場的舉措。相反搜狗地圖等其他廠商就明智很多,并沒有盲目跟風百度的平臺戰略,而是繼續完善產品體驗,精細化的運營,在穩固自己現有地盤的情況下,繼續滲透市場。尤其是搜狗地圖近來的一些動作就值得關注。例如早先跟三星合作,針對Galaxy Note用戶推出支持SPen的專版搜狗地圖,還與蘋果合作,與ios7系統深度融合,成為ios7上市后首批被推薦的ios7專屬地圖應用,這些都是在用戶體驗上的深耕細作,達到的是“潤物雨無聲”的效果。
地圖O2O還是幻影
我們再來看百度和高德都在力推的地圖O2O。目前看來百度算是在O2O上做的比較完整的,憑借其強大的資金實力,圍繞著地圖O2O,陸續推出了百度旅游、百度團購等地圖相關產品,而其推出的Openmap計劃也是通過籠絡開發者完善其O2O生態鏈。但目前百度仍沒有公布百度地圖方面任何關于營收的數據,想來體量也是比較小的。現實情況是,用戶習慣還有待培養,團購和在線旅游等專業網站仍是網民O2O消費首選入口。
而高德的O2O切入方式是跟天貓合作,通過雙11造勢,做淘寶線下店的生意,效果如何不得而知,但以筆者的親身試驗來看,這種切入的方式是不可行的,用戶通過地圖導航APP去線下商家消費,跟天貓在網上賣貨完全是兩碼事,這完全是生拉硬套,硬往O2O的概念上靠,顯得有點可笑,更加不符合用戶的正常消費邏輯。
筆者想說,O2O是個大趨勢,該來的總會來,地圖廠商能做的應是順勢而為,而不是玩概念切換。
個性化服務或是突破口
平臺是像百度這樣的巨頭們玩的,其他地圖廠商完全可以另辟蹊徑,來個微創新,或許能找到另一個突破口。最近筆者也在思索,除了搭建平臺搞O2O,包括搜狗地圖在內的其他廠商是不是也能嘗試一下別的玩法,在個性化服務這塊尋找突破口。
在PC時代,搜狗地圖一直在嘗試個性化服務這塊,比如推地圖商店和動畫路書,都是地圖服務個性化方面的嘗試。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能不能再玩出一點花樣來,。比如國外的眾包地圖廠商Waze最近推出的名人導航,就是對行業一個很好的啟發。搜狗地圖本身背后站著搜狐、搜狗、騰訊這三家巨頭,能不能通過資源整合利用,在地圖導航功能上進行微創新來獲得突破。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搜狗地圖若能利用搜狐的明星資源,推出一個某某明星導航,通過向用戶收取增值服務費并跟明星分成,也算是一種個性化服務的嘗試。
當然,這只是筆者的一廂情愿,。具體如何尋找個性化服務的突破口,還要看各家地圖廠商具體的戰略布局和實際情況。
(完)
- 本文由 米粒在線 發表于 2013年11月29日16:07:37
- 轉載請務必保留本文鏈接:http://m.bjmhhq.com/14314.html
- 科技
- 新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