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潘志彪給眾多充滿好奇心的人們講解了一個晚上的比特幣技術知識,告訴大家,為什么比特幣是靠譜的。聽眾中有人已經持有比特幣,有人想技術掃盲,也有人在7000多元的價位買入了比特幣被套牢,希望能多了解一些知識,以便搞清楚自己是進了金礦還是踏入了一個數字騙局。
對普通人來說,拋開復雜的技術細節,理解比特幣的運行理念并不難,而比特幣設計者的初衷,也是創造一種結構簡單,同時運行安全可靠的貨幣系統,因為,現實中的金融危機已經讓人們為世界現行貨幣體系弊端擔心,比如,貨幣增發導致的通貨膨脹、各種復雜金融產品背后不可持續的崩潰風險等等。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弗里德曼曾設想,用計算機技術來建立比國家信用更可靠的貨幣體系,但在技術實現上存在很大的難題。上個世紀80年代,一群天才程序員在密碼學郵件組不斷探討這一難題,陸續取得了一些思路和成功,在這些成果的基礎之上,2008年,一個叫中本聰的人發表了《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現金支付系統》一文。2009年1月3日,比特幣網絡誕生,一直發展至今。
和目前的貨幣系統不同,比特幣是一種去中心化的貨幣,也就是說,它沒有中央銀行來發行貨幣,也不需要其他銀行或金融機構來協助完成支付交易,而比特幣網絡里,這一切是通過網絡中的各個用戶自己完成的。
有趣的是,2010年末,創始人中本聰完全在網絡消失,令比特幣系統真正去中心化,此后比特幣系統自行運轉,平日由一個志愿者團隊負責維護。
一個公開的賬本
“賬本是公開的,誰都可以成為銀行”
比特幣系統有很多專有名詞,對于普通公眾來說,需要更簡單形象的解釋。
想象一下,比特幣電子錢包就相當于你口袋里的錢包,電子錢包里的比特幣地址(一串數字)就相當于錢包里的銀行卡,那么比特幣呢,就相當于銀行卡賬戶上的數字金額。
現實生活中,刷卡消費就是通過銀行進行交易支付結算,相當于在賬本中修改你的賬戶,而在比特幣系統里,賬本是公開的,誰都可以成為銀行。
簡單地說,所謂的比特幣網絡系統,就是利用計算機技術和加密技術建立的一個在網絡中公開透明,同時又難以出現錯誤和弄虛作假的賬本,所有的交易都通過在這個賬本上記賬來完成。而這個賬本,不由某一個人或機構控制,而是每一個用戶都可以擁有整個賬本,并且能夠競爭成為新賬單的審核者,以及新賬本的裝訂者,而且,一旦你擊敗其他競爭者,把收集到的新賬單審核并裝訂成一個新賬本、加入到公開的大賬本上,就能夠得到系統的獎勵。
- 本文由 米粒在線 發表于 2013年12月16日12:52:07
- 轉載請務必保留本文鏈接:http://m.bjmhhq.com/15123.html
- 科技
- 新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