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界面到預計算
我們所有使用的東西在未來都能通過物聯網對我們的行為進行感知及預測。比如早晨,你的房間能夠通過你的智能手環感知到你醒了,于是自動提升房間的溫度,關閉安全系統,還會貼心的為你煮上一杯咖啡。這靠的就是預計算(anticipatory computing)。隱形的按鈕以及其它相關的信息可以使得這些智能設備不僅可以滿足的你需求,還能預測你的需求。Google Now 就是展現這個技術潛力的一個很好的例子。當你開始使用它時,你的郵件,聯系人,日歷,社交媒體,瀏覽記錄,位置信息都會被 Google 加以利用分析,進而向你推送你身邊發生的新聞,或者是你正在看的電視節目的信息。還有一些公司通過追蹤用戶的日常生活軌跡從而得到他們在不同時間最容易出現在什么地方,跟廣告商合作可以實現廣告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的精準推送。
無處不在的連接
物聯網的下一個方向是將不同生活場景搜集到的用戶信息,從你的位置到你的關系網成員,整合到一起。這也是大數據的基礎。僅僅知道你在什么地方并沒什么大不了的,但是通過整合的信息流可以知道還有哪些人也和你出現在相同的地方,計算出你患上流感的概率。找出數據之間的關聯是讓數據發揮作用的關鍵。
英特爾的新設備研發小組的組長 Mike Bell 認為,在未來無論是可穿戴設備還是下一代平板電腦,都會有一個真實的用戶界面,但是并不一定的可見的。換句話說,物聯網跟互聯網的區別并不是給我們提供另一種方式來告訴電腦我們想要什么,而是通過感知我們的行為,自動做出響應,并將自己的動作同步到云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未來跟電腦的交互是告訴它不要做什么,直到它們能夠適應我們的生活軌跡。
- 本文由 米粒在線 發表于 2013年12月24日17:19:26
- 轉載請務必保留本文鏈接:http://m.bjmhhq.com/15585.html
- 科技
- 新聞
1F
路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