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將成為中國互聯網史上重要的一年。在不到20年的中國互聯網發展史上有幾個年頭具有標志性的意義。
1996年,第一批互聯網增值服務公司出現,互聯網從教育學術界走向社會;
2000年,三大門戶上市,網絡業正式登堂入室;
2003年,一批互聯網公司開始盈利,第二波上市潮出現,網絡業基本陣容形成;
2008年,對互聯網從大力促進轉為嚴加管控;
2013年則是一言難盡,整體上有四大熱點,即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手機應用和輿論博弈,呈現出一種畸形發展,病態繁榮的局面。
電子商務曾經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是中國互聯網業發展的短板。在互聯網發展的初期,美國第一批涌現出來的網絡公司中就產生了EBAY和亞馬遜這樣的巨頭,到2005年左右就有半數以上的網民具有網絡購物的經驗。盡管中國也出現了8848和當當這樣早期的電子商務公司,但成長緩慢,即使是淘寶問世后,直到2010年,網民使用電子商務的人數比例還不到四分之一。近年來,特別是2013年電子商務增長迅猛,拋開一般因素不談,稅務優勢,成本優勢和體制優勢是三大動因。
稅務優勢
電子商務對小微型企業在稅務方面優勢明顯,不僅僅是看得到的營業稅和所得稅方面,更重要的是在員工社保稅務上所具備的回旋余地。由于電子商務的買方主要是個人,具有購物數量小,賣方數量大而分散,交易主要依靠電子支付手段進行的特點。所以,商家的公司管理就有了不規范甚至基本屬于擺地攤狀的機會。不交營業稅和所得稅,少交或不交社保稅,極大地降低了經營成本。一些中型甚至大型零售企業也利用機會,分設多個網絡賣點和銷售渠道,或者設立復雜的中間環節,得以避稅或者逃稅。這樣,電子商務對傳統商務就形成了商品的價格優勢和經營上的利潤優勢。
成本優勢
傳統零售商在場地租金,物流成本和人員成本方面負擔很重,且有逐年加劇的趨勢。過去幾年城市商業地產的租金飛漲,極大地削弱了傳統商業的競爭能力。去年開始的針對黨政機關的奢侈浪費風的整頓,又在相當程度上降低了商品銷售上的虛假繁榮。相比之下,無需店面支撐而又主要面對百姓個人和家庭消費的電子商務競爭力大增,既無須應對場地租金高企的壓力,又沒有用戶群萎縮的隱憂。
本來電子商務的最大瓶頸在于覆蓋全國的物流和商品遞送系統,耗資巨大而系統穩定性差。但是,由于傳統商業缺少巨無霸型的企業,過度依賴多重批發儲運系統,同時交通系統過度收費造成成本高企,這在相當程度上抵消了電子商務在物流方面的成本劣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