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H370 的命運讓人關心。馬來西亞政府看上去已經竭盡全力,甚至請來巫師來確認航班以及航班上乘客的狀態;連和中國關系不好的越南,難得愿意開放領空,讓中國兩架電子偵察機進入搜索。
為了搜救 MH370,各國讓飛在太空的衛星提供技術支持,但一直無法收到飛機反饋的 GPS 信號,導致定位失敗。這增大了 MH370 的搜救難度。
災難發生之時,最讓人擔心的是發生災難的地區、交通工具成為“信息黑洞”,既無法向外界傳達信息,也無法接收外界發送的信息。在缺乏確切信息引導的情況下,搜救隊的效率無疑大大下降;而無法與外界聯絡的受災人,情緒也難免陷入恐慌。
如果下一次再發生這樣的情況,我們如何避免?微博上 @__HOWELL__ 認為有必要改進飛機上的“黑匣子”:
單純的黑匣子這個東西我覺得理念已經完全過時,這是計算機網絡發展之前的東西了。現在通信網絡這么發達,黑匣子的功能完全可以由地面云存儲來備份,這個技術是完全可行的。黑匣子即使在陸地失事的條件下,找尋起來也是很費時費力的。
實際上,國外早已有人提出類似的想法,以及實踐。
在 2009 年法航 447 航班失蹤后,由于“黑匣子”失蹤,沒有人知道到底該飛機失事的原因。
2010 年時,Krishna M. Kavi 在 IEEE 上提出一個名為 glass box 的概念。希望通過地面的數據中心,而非飛機里面某個盒子,來持續記錄飛機飛行的狀態,機上設備的工作情況,以及對駕駛艙內對話錄音。更重要的一點是,glass box 是記錄的數據實時儲存的。
如果飛機飛行高度太高,那么與地面就難以取得聯系,數據也就無法實時傳輸。Kavi 也考慮到這樣的問題,建議飛行數據由衛星來傳輸、儲存,并使用衛星間通信采用的 Ku Band 來傳輸數據。Ku Band 的優點在于能夠避免地面信號的干擾。
要在現實中部署 glass box,但最大的難題在于成本,使用衛星來傳輸數據需要付出更高的代價。而一家飛機飛一天,起碼能夠輸出幾百 GB 的數據。而世界上最大的“黑匣子”制造商 L–3,2002 年也測算過,如果要實時儲存飛機的飛行數據,至少每年要付出 3 億美元的代價,才能夠搞定——考慮通貨膨脹的因素,2002 年的 3 億美元要比現在的 3 億美元值錢得多。
不過,一家加拿大的公司已經將 Kavi 的設想變為現實。
這家公司叫 FLYHT,其主要產品是 AFIRS(Automated Flight Information Reporting System,
自動飛行信息匯報系統),它通過銥星來傳輸飛行數據,讓地面知道飛機飛行的狀況。此外,銥星還允許人們撥打電話。現在全球有 350 架飛機,40 個運營商部署了 FLYHT 的產品,但是要價比較昂貴,一部要 100000 美元。而阻止航空公司部署 AFIRS 的,大概是商業上的成本/收益思考體系。
但在 200 多條人命面前,100000 美元應該不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