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算盤打錯了。紅米手機的高性價比,以及在線上的宣傳與銷售、瞬間秒殺、一機難求等情況,提升了手機的品牌價值,對于線下銷售,還有很大的利潤空間。如果不用補貼就可以銷售的很好,中移動為什么還要投入補貼呢?于是,只定制不合約的情況出現了。既能夠預裝中移動自有業務,又不需要投入補貼,而且可以以更高的價格銷售到下游渠道,賺取差價。何等好事!
小米確實在眼睜睜的看著中移動拿走紅米的利潤。在《復盤:紅米手機總銷量近600萬臺,線下渠道居功至偉》中我講到,小米的示好,是有其目的的。一是求線下規模,中移動憑借強大的渠道能力,對紅米手機銷量的貢獻應該盡次于線上銷售,至少在銷售規模上,給了紅米相應的回報。二是作為進一步合作鋪墊,畢竟,中移動用戶數是遠遠多于聯通和電信的;畢竟,想在移動版本手機上快速做出規模,終究是繞不過中移動的。
決定五:與華為死磕,終究是打上了價格戰,更確切的說,是用戶心中定位的保衛戰。
紅米的盈虧點是銷量300萬部,什么時間達到的呢?在去年11月底。紅米終于見到了曙光,就像在水下憋氣很久的人,終于可以到水面上透口氣了。而且此時,紅米聯通版也上市了,可以大有作為了。
不巧,也很巧。
紅米剛剛要盈利,華為推出了榮耀3C,各方面配置與紅米相近,略高一點,價格為卻是798元。低于紅米1元,挑釁大于挑戰。
雷軍如何選擇?如果紅米降價,要等到下一個盈虧點。如果不降,可能受到華為榮耀3C的影響。雷軍沒有馬上還擊,想先賺一些。然而,形勢并不樂觀。分析紅米網上銷售數據,之前每周二紅米移動版放量都是10萬部,整個去年12月,連續五個周二銷量都是5萬部,而且,這里包含紅米移動版和剛剛上市起量銷售的聯通版。不是產能問題,雷軍擔心放量過多會影響銷售效果,在心理上,還是怕了華為。通過百度搜索指數,也大致印證了當時的情況,榮耀3C出來前,紅米指數遠高于榮耀3C,出來后,迅速超過紅米,并且持續,直到紅米移動版降價。
今年1月,紅米移動版降價到699元。再測算一下,盈利點將在400-500萬部。選擇了一場死磕,寧可不賺錢,也要保持在用戶心中性價比最高的定位。
紅米成功了,當前銷量近千萬部,在傳統手機廠商中,單款這么高的銷量也很少見。總體來看,紅米硬件本身的利潤率估計在3%。當然,其成功之處還包含用戶規模的擴大,以及硬件以外的收入。在這款手機上,更能體現雷軍不靠硬件賺錢,靠配件、軟件及服務賺錢的思路。
雷軍對紅米很滿意,因為在整個過程中有多個艱難的決定,如今的結果印證了決定的正確性。
附注:
文章《復盤:紅米手機總銷量近600萬臺,線下渠道居功至偉》發出后,有讀者找我理論。聚焦在兩點。
一是銷售規模問題。說紅米銷量近千萬部,500萬部量級不對。我在文章中已說明,截至2月底紅米銷量500多萬部。3月和4月初紅米的銷售力度比較大,主要是與競爭對手抗衡以及紅米進入清尾促銷期,要快速出貨為接續產品讓路,一個多月銷售300多萬部,總體900多萬部。
另一個是關于線上線下渠道的表述問題。的確不夠恰當。比如手機給到運營商如中移動、連鎖零售商如迪信通等,他們也在網上商城進行銷售,算不算線上?換種說法可能更貼切。紅米手機分銷的量要大于零售的量,這與小米最初的策略不同。零售是性價比路線,直接讓利給用戶;分銷是走傳統手機銷售方法,快速形成規模,這個過程中,渠道成本再次出現,用戶得到的并不是高性價比的手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