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的4月20日,中國通過一條64K的國際專線,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從此中國被國際上正式承認為真正擁有全功能互聯網的國家,中國互聯網時代從此開啟。20年過去,當年的“高科技網絡”有些已經融入我們的生活,有些則已經成為能夠為歷史。下面就看下這組老照片,一起回憶一下,這20年的互聯網生活,都發生了哪些變化。
中國科技館一樓展廳有這樣一幅景象:一臺486電腦擺放在玻璃展柜中,米黃色的外殼,12英寸的屏幕。旁邊的說明上寫著:“中國第一臺WWW服務器。1994年建于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系統安裝在一臺486PC機上,24小時運行。”這樣的一臺電腦,或許你認為它非常笨重、落后,但通過這段描述,你可以感受到,它曾經的歷史作用。 2008年,中國網民突破2.5億人,首次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2011年,中國手機網民規模達到3.56億,手機網民首次超越計算機網民,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2012年,中國電子商務交易額突破8萬億元,相當于中國GDP的1/6;2013年,中國網民規模達6.18億,我國手機網突破5億大關……互聯網,已經徹底成為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對于很多人來說,十多年前,電腦仍是一個奢侈品,因此,網吧成為了上網者最好的選擇。1996年,北京首體西門的實華開網絡咖啡屋開張,成為中國第一家網吧。當時網吧是一個稀罕物,價錢貴到離譜,大約14-20元/小時。 2000年左右,網吧開始遍地開花,上網價格也降到2-4元/小時?,F在,隨著網絡的普及,網吧漸漸受到冷落,能達到50%的上座率,就已經算是很不錯了。
1998年9月1日,Windows 98中文版登陸中國,開始服役中國市場的千萬計算機用戶,直到3年后的2001年,Windows XP陸續進入大眾電子消費市場,Windows 98逐漸退出市場。據統計,Windows 98中文版首發當日,全國五個首發點在98分鐘內,一共賣出了337套,。當年Win 98內置的Windows Media Player、 RealPlay播放器、IE5等經典軟件,陪我們走過了那些難忘的歲月。
沒錯,當年你就是這么拿手機上網的。在那個智能手機還未出現的年代,沒有各種各樣的APP,功能機一般只有內置的瀏覽器而已,上個網頁、看個新聞還行,其他還能做啥?相信用兩只手就能數出來。但就是這樣的簡陋的上網方式,即使流量貴的驚人,也曾服務了當年的一代網民。當年有學生黨帶著手機,上課的時候偷偷刷著網頁,看NBA比賽直播?中槍的舉手!
這或許是當年音樂愛好者最常用的網頁之一——百度 MP3。2011年之前,很多人下載歌曲都是通過這個網站,但百度 MP3的火爆,也說明了當年的網絡版權制度并不規范。隨著政府逐漸重視網絡版權保護,百度 MP3服務也隨之停止,百度音樂取而代之,但曾經用百度MP3瘋狂下載歌曲的日子依舊不能忘。
15年前,騰訊發布了QQ的第一版。當時的QQ,還叫OICQ。當時使用聊天工具的人并不是主流用戶,大多數用戶仍在使用網頁版的聊天室。但是這種公共聊天室無法建立點對點的個人聯系,而QICQ是第一款點對點、一對多的聊天軟件,集合了聊天、公共聊天室、單點傳輸文件的功能。15年過去,QQ已經成為了我們網絡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4月11日晚間,騰訊QQ同時在線用戶數突破2億。
1998年,蔡智恒(痞子蔡)把《第一次的親密接觸》貼在網上,開啟了網絡文學的先河。當年多少人就是以一本《第一次的親密接觸》展開討論:有人叫囂著新時代來臨,以后注定是網絡文學的天下;也有人高呼網絡文學垃圾,消失不過就是一兩年的事情。時至今日,網絡文學沒有消失,網絡作家風起云涌,網絡作品蔚為大觀,這個搭建在虛擬世界的文壇,已經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1994年5月,作為互聯網的第一代應用,曙光BBS在中科院計算所和業界專家的共同努力下成為了國內第一個開放的網絡論壇平臺。后來,一批包括水木清華BBS等在內的網絡論壇成為當時國內互聯網一道不可或缺的風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