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隨著Android生態系統的不斷發展,谷歌這一策略的雙面性已經變得越來越明顯。目前,大多數OEM廠商以及本地移動運營商都會對Android的界面、軟件和功能加入大量的品牌元素,這部分是出于同其他Android設備進行差異化競爭的考慮。但是,Windows筆記本的歷史(OEM經常在搭載Windows系統的筆記本中捆綁大量自定義軟件)已經明確的告訴我們“硬件廠商從來都不是軟件開發領域的大師”這一道理。
同時,早期Android版本自身也并非完美無缺,并在很長時間內無法同iOS分庭抗禮。舉例來說,谷歌直到2011年才為Android內置了電影和音樂商店,而Android的標準用戶界面看起來也非常繁瑣,甚至是平平無奇,這一情況直到后來的“冰激凌三明治”(Ice Cream Sandwich)和“果凍豆”(Jelly Bean)推出才有所改善。
在功能性方面,Android的反應也是出人意料的緩慢。比如,藍牙4.0標準早在2010年就已經推出,而蘋果在2011年推出的iPhone 4S中就使用了這一標準,該設備也由此成為了世界上第一款支持藍牙4.0標準的智能手機。然而,谷歌卻直到2013年中期推出的Android 4.3中才支持這一技術。
幸運的是,谷歌在過去一年中已經花費了大量精力來解決這一問題。其中最明顯的一個例子是,谷歌現在通過Goolge Play商店為消費者推送了許多功能更新包,且這一方式幾乎能夠支持所有的OEM定制系統。
系統碎片化
值得一提的是,谷歌此前所奉行的“為搶占市場份額不惜一切”的做法也為自己帶來了不輕的后遺癥,最明顯的便是系統碎片化問題。在2014年,仍然有15%的Android設備運行著2010年就推出的Android系統版本、48%的Android設備運行著2012年推出的Android版本,只有24%的Android設備運行的是能夠同這些最新Android智能手表兼容的系統版本。
的確,谷歌在本屆I/O大會上的表態幾乎關閉了OEM廠商之間展開差異化競爭的大門,但同時也大量節省了這些廠商展開研發的成本,并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加一致、安全和及時的新系統使用體驗。
- 本文由 米粒在線 發表于 2014年6月30日19:49:06
- 轉載請務必保留本文鏈接:http://m.bjmhhq.com/25150.html
- 科技
- 新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