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為什么同樣配置的國產手機賣2000國外手機賣4000?
答:國產手機在最近幾年里異軍突起,以低廉的價格和優秀的配置贏得了不少用戶的青睞,同時也對國外品牌造成了不小的沖擊。在相同的配置下,為什么國產手機會比洋品牌便宜那么多?這個現象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涉及到貨物進口,廠商就需要繳納關稅和增值稅,這些無形中也就被轉嫁到了消費者頭上。就拿蘋果iPhone 5s為例,16GB版型號的銷售價格為5288元,其中就包含769元的增值稅。當然,選擇大品牌也要為其更高的品牌附加值買單。
想要讓更多的人知道自己的產品,進行廣告營銷也是必不可少的,即便是對于三星這樣的業界巨頭。據報道,三星在2013年的市場營銷費用高達14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800億元)。為了平衡收支,這樣的巨額花費自然也需要通過產品定價來進行抵消。
大廠商在研發環節的投入也十分驚人。同樣是以三星為例,這家公司在2013年的研發費用達到了10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45億元)。而同為知名手機廠商的諾基亞和索尼在研發投入上也分別達到了61億美元和57億美元。而反觀國產手機廠商,單是在設計環節就偷懶、照搬的不在少數,這種做法自然節省了一筆不小的研發費用。
再說產品本身。雖然國產品牌手機的質量已經有所提升,但依然有部分消費者會認為國外品牌更加可靠。就品控、做工和用料而言,國外品牌的表現可能的確要更好一些。所謂一分價錢一分貨,這種說法在很多時候的確也是如此。
既然是談國產手機,小米自然是不得不提的。這家公司“做期貨”的手法雖然遭到了廣泛的質疑,但也的確幫助他們拉低了產品價格。在硬件生產當中,生產品數量越多,分攤到每一部手機的成本也就越低。因此,小米的手機在發售之初是很難買到的,這樣也就有效避免了低利潤率甚至是虧損。而等到幾個月后大規模鋪貨時,生產成本其實已經降下來了。而等到那時,2000多的價格對比同期產品實際上已經并不具備多大的競爭力了。
不過話說回來,國外品牌手機也的確存在定價過高的問題,這一點在中端機上面尤為明顯。就拿這兩年國外廠商熱衷的旗艦機型迷你版來說,這類產品的的配置普遍偏低,但發售之初的價格卻都在3000元以上,這樣的定價策略顯然存在問題。
但國外品牌手機在價格上也并不是都偏高,比如高端領域的谷歌Nexus 5,以及中低端的Moto X和G。雖然這幾款設備都沒有在中國大陸發售,但想要買到也并不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