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張紙開始 看邀請函的律動節奏
在智能手機市場的紅海上,各大手機廠商的對壘早已超出手機產品本身。殘酷競爭的下,產品、運營、營銷、渠道等都成為PK的戰場。行業對手機廠商整條產業鏈、運營鏈的要求甚至一度達到了“變態”地步,就連手機新品發布會的邀請函,也成為不可放過的“重要細節”。
不斷創新的邀請函,成為不少互聯網“新貴品牌”被大眾接受的第一塊敲門磚,由于效果顯著,一時之間惹得大多數手機廠商集體患上“邀請函創新癥”,甚至包括傳統手機廠商。對于開門紅的重視,讓他們更早邁入到新思維進化之中。
小米4:一塊鋼板的藝術之旅
從一張紙開始 看邀請函的律動節奏
通常,邀請函通常是以紙質或郵件的形式簡單的出現,其目的無非是傳遞時間、地點等信息。但不放過任何對壘機會的手機行業,硬是將這種粗陋的邀請函進化成一場藝術盛宴。外形各異、材質不同且能更鮮明表現產品特色的邀請函不斷出現。
說到始作俑者,就不得不提一下小米4推出的邀請函“一塊鋼板的藝術之旅”——受邀的媒體、嘉賓收到的是一塊鐫刻有小米4發布會信息的鋼板,亮出小米4最大的特點就是材質。不過可惜的是小米弄巧成拙,最后這塊鋼板被批的體無完膚。
魅族MX4邀請函
隨后,總是與小米對戰的魅族后發制人,以更加具有創意的邀請函來推出自家的MX4。邀請函中附帶航空鋁鎂合金材質的拼圖,讓受邀的媒體、嘉賓在通過思考,將拼圖組合起來,組成一個個應用程序。這樣的創意無疑會給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小米完敗。
大神F2邀請函:向平凡說NO
而推出號稱“年輕人第一部4G手機”大神F2的酷派也不甘落后,其“電路板”邀請函的創意瞬間將兩位前輩拍在沙灘上。正面是設計精美的文字和圖案,有大神、F2的標志,有“向平凡說NO”的宣傳語,還有發布會時間以及酷派電商及互聯網總裁祝芳浩的簽名等。背面是精華所在,印上大神F2的整個電路板圖案,可見對自身的特性有十足信心。
從鋼板到電路圖 傳統手機廠商發力互聯網思維
從紙質或郵件的簡單形式,衍生出多種形態,邀請函的極速進化,讓整個手機行業重新變得生機勃勃。當下流行的這些邀請函,也都涵蓋了自身特點。小米4的“一塊鋼板的藝術之旅”就是主打其機身材質,MX4的拼圖則意味著其系統可能有不一樣的變化,大神F2的電路板邀請函則意味著其在硬件配置、網絡制式等方面與眾不同。
不可忽視的是,在這場手機行業邀請函大戰中,算是互聯網營銷老手的小米,自然對如何在邀請函上做文章熟稔至極。而作為傳統手機廠商極具代表性的品牌酷派,卻在邀請函創意上與小米分庭抗禮,甚至還有所超出。實際上,邀請函進化的背后,卻折射出的是企業思維的進化。以酷派為代表的傳統手機廠商,如今正在融入更多的互聯網思維,與互聯網“新貴”展開勢均力敵的對抗。
分看兩張頗有創意的邀請函,可以發現小米是以“一塊鋼板的藝術之旅”為噱頭,其蘊意最簡單,就是突出小米4的材質為鋼質;而酷派推出大神F2則是以清晰的電路板圖做主打,或許會讓一般人許有所不解。不過隨后而來的爆料,則讓這張電路板蘊含了更多特殊意義。
從創業的側面可以看出來,小米和酷派大神在邀請函上的推陳出新,對酷派來說意義更為重大。作為傳統手機廠商的酷派,近年來不斷改變思維,融入互聯網模式,已經通過各種營銷手段和電商渠道讓更多的用戶認識自己,樹立了自己的品牌形象。
外練筋骨皮 內練精氣神
除了外在形象的包裝,在產品性能的體現上,酷派大神F2從產品外形、硬件配置、系統用戶體驗,都已經接近三星Galaxy S5等高端旗艦的配置水平。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其似乎已經不滿足于與同檔次產品廝殺,并將競爭的目標放在三星Galaxy S5等高端旗艦上。雖然價格存在差異,但隨著出貨量的大幅增加、營銷方式的深入人心,其在品牌價值上必將得到大幅提升。
不得不說,國內手機行業的互聯網“新貴”,之所以能快速崛起,根本原因還在于其營銷策略與高性價比產品的“組合拳”。讓傳統手機廠商措手不及,吃了不大不小的虧。但隨著互聯網“新貴”的后勁不足、傳統手機廠商思維的進化,形勢已經逐漸顛倒過來。比如伴隨著邀請函進化的,就是傳統手機廠商在思維、理念、技術等方面的進步。
此外,傳統手機廠商更強的產業供應鏈整合力、上游資源獲取能力、新技術研發能力、質量管理能力等,都是小米等互聯網“新貴”所不具備的優勢。以酷派為例,與大神、大神F1等試水年輕化、互聯網化的產品相比,迭代的大神F2無疑走的更遠。不管是在網絡制式、外形、營銷方式還是使用體驗上,都有著明顯進步。
而此次發布會上,酷派還將大神品牌獨立出來,寄希望于其未來將能真正獨當一面。從大神的進化之路不難看出,如果傳統手機廠商能夠真正兼容并包,在穩固自身原有優勢的情況下,積極吸取互聯網思維改變自己,那超越“一夜崛起”的互聯網“新貴”或許指日可待。
綜上所述,國內智能手機行業目前面臨多元化競爭,不論是互聯網“新貴”還是傳統手機廠商都在積極彌補自身弱點和缺點,最終的發展趨勢都是殊途同歸,以更加強大的綜合實力來展開對位競爭。不過在這條進化之路上,傳統手機廠商融入互聯網思維比較簡單,畢竟多以營銷手段為主。而互聯網“新貴”想快速得到傳統手機廠商的產業鏈和渠道建設方面的優勢,則不可能一蹴而就。生或死,或許就在進化的快慢之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