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CES展館隨機攔住參會者,調查他們對中國智能手機品牌的認知度。看看這些在國內出貨量威風八面、殺到刺刀見紅的國產手機,在國外究竟有多少品牌知名度。
只有一人正使用中國手機
調查問卷設置并不復雜:現在用什么手機,聽說過哪些中國手機品牌,來自哪個國家,對中國手機有什么印象。我們一共完成了63份問卷調查,其中48人來自美國(76%),其余則來自全球各地,沒有一位來自中國大陸。
我得承認,這個數字并沒有多大的抽樣代表性,而且調查者全部都是CES參會者。相對于普通消費者,他們對科技行業及消費電子有著更多的了解,對國產手機品牌的了解程度也應該高于普通老外。這是一份偏樂觀的品牌認知度調查。
在這63位受訪者中,有36人使用蘋果手機(57%),13人使用三星手機,HTC、LG、摩托、索尼的用戶都在5人以下。考慮到大量受訪者都來自美國,以及CES參會者屬于消費電子高質量用戶,蘋果手機的高使用率并不難理解。能參加CES至少需要上千美元的門票、酒店和機票支出,所以他們的消費能力也普遍較高。
我們問卷設置可勾選的中國智能手機品牌包括:HTC、華碩、聯想、華為、中興、小米、一加、酷派、魅族、TCL、Nubia、錘子、vivo、OPPO。大體覆蓋了國內最主流的智能手機品牌。
不過個人認為,HTC和華碩并不應該放到這個調查中來,因為調查確切的說是中國大陸智能手機品牌海外認知度。
在全部受訪者中,只有一位正在使用中國智能手機,這唯一獨苗是一加手機。當然,背景也很重要,用戶是一位英國女科技記者,因為工作關系,她幾乎了解大部分中國智能手機。看得出來她非常喜歡一加手機,主動讓我拍攝一張手持一加手機的照片。(誰會拒絕一位可愛妹紙的要求呢?)
聯想華為遙遙領先
公布調查結果,國產品牌按得票排名依次是:HTC獲得52票(82.5%)、聯想獲得46票(73%)、華為與華碩同為36票(57%)、中興獲得14票(22%)、小米與Vivo獲得13票(20.6%)、OPPO獲得10票(15.8%)、一加獲得8票(12.7%)、酷派獲得7票(11%)、魅族獲得4票(6%)、TCL獲得3票(5%)、Nubia獲得兩票(3%)。錘子得票數為零。
如同我之前所說,這份榜單應該刨去HTC和華碩兩個中國臺灣品牌(不要聯想到政治問題,因為HTC早就是全球品牌,曾經是美國排名第一的廠商,而這份調查的目的該是了解大陸品牌走出去的情況。)純大陸廠商的排名前幾位依次是:
聯想、華為、中興、小米和vivo。
聯想和華為的品牌認知度遙遙領先并不奇怪。在我的后續詢問中,大部分受訪者都表示,他們是因為聯想電腦以及華為設備知道這兩大國產品牌,而且留下了良好的體驗與印象。雖然他們絕大部分都沒有用過中國國產品牌手機,但這種品牌認知度與質量信賴度無疑是未來聯想與華為海外市場的先天優勢。
一位受訪者表示,自己一直使用聯想電腦,信賴聯想的品牌和質量。如果市場有聯想手機銷售,他至少愿意去了解和試用。他知道聯想收購摩托羅拉移動的事情,對未來聯想和摩托的聯合市場前景表示樂觀。
實際上,華為手機已經在西歐獲得了5%的市場占有率,僅次于三星和蘋果,與LG和HTC同處于第二集團。如果這份調查是在歐洲進行的話,相信華為得票率會大幅上升。而由于各種貿易壁壘,華為電信設備在美國市場舉步維艱。而華為手機在結束白牌機時代后,目前也只有一款Mate 2在銷售(據華為美國公關介紹,這是因為華為手機要在美國銷售必須使用高通芯片)。
小米因報道出名
中興同樣是因為電信設備而獲得較高的品牌知名度。但一位來自美國科技媒體的受訪者表示,據他所知,中興實際上是美國市場銷售最好的中國手機,擁有很好的運營商關系,也可以在部分實體店中找到蹤影。
有兩成受訪者表示,他們知道小米品牌是因為比較關注科技媒體報道,而小米瘋狂的銷量與估值增長速度早已成為全球科技媒體的報道內容。他們普遍對小米的增長感到驚訝,但也都沒有使用過小米手機。
一加的得票率并不高,只有8票。但在受訪人群中,知道一加的受訪者普遍對這款手機給予非常高的評價。他們對一加的興趣主要集中在CM系統,“這是最好的Android第三方系統,比原生好用太多。”一位受訪者表示。(注:CyanogenMod,簡稱CM,目前全球最大的Android第三方編譯團隊,一加手機采用了他們的定制ROM)
vivo和OPPO的得票都超過了10票,屬于國產排名前列。而酷派其實是另一個進入美國市場的國產品牌,只是他們在美國走的是當地的小運營商渠道,面向的是低收入人群,兩款售價在100美元左右的低端智能機的銷量都突破了100萬。
專利緣故易成被告
雖然在我們調查的CES參會者中,有很多人了解中國手機品牌,但絕大多數都沒有用過國產品牌。大多數國產智能手機在海外市場(尤其是美國)的銷量非常之小,目前還沒有真正的站穩腳跟。
在國內廠商三巨頭中,那些了解聯想與華為品牌的受訪者更多是因為其他業務,他們也沒有用過甚至見過這兩大國產品牌的產品。(因為受訪者大部分都是美國人。)而小米則是因為外媒的不斷報道而擁有品牌認知度的。
有數位受訪者表示,其實沒有必要提到中國制造,因為他們知道所有智能手機都是中國生產的。但他們還是信任蘋果與三星這樣的品牌,未來選擇中國品牌的可能性不大。(當然,花幾百美元買CES門票,還有上千美元的住宿與機票,這幫受訪者也不是缺錢的主。)
有兩位受訪者提到了中國廠商的雄厚實力。今年CES有三分之一的參展商都是中國企業。而聯想買摩托和TCL買Palm都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這兩位都表達了同一個疑問:沒有了用戶和專利,Palm除了四個字母還有什么剩余價值?
關于中國智能手機的印象,有所了解的受訪者都提到了價格因素。以較低的價格提供功能過得去的智能手機,這是他們對中國手機的印象。而對于“仿造與抄襲”這個常見的指責,他們也有自己的看法。有兩位受訪者認為,他們并不在乎中國手機廠商模仿的問題,消費者有權選擇市場上性價比最好的手機,而專利訴訟則是廠商之間的事情。
但專業人士并不這么認為。來自美國科技媒體《PCMAG》的分析師薩查?塞根(Sasche Segan)是一位移動領域的專家。他向記者介紹了他眼中的中國手機印象:中國手機基本上都是低價設備,參數功能還不錯,但設計什么的乏善可陳。
這位同行對國產手機有著不錯的了解。他提到:一加因為CM系統受到了美國Android玩家的熱捧,華為和中興起步較早,但中興在美國的發展要好于華為。雖然他對中國廠商的“抄襲”指控并沒有太多個人意見,但他也提出了自己的判斷。
“美國看不到小米和魅族的,因為他們只要一上市,就等著不斷吃官司吧。當然是因為專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