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松下、索尼、東芝、日立、等日本知名的大品牌商在全球家電市場十分輝煌,當年日本電器產品的廣告更是充斥著街頭巷尾,一度成為高品質代名詞,然而這一切都成為了過去式。
自2011年左右,隨著索尼、松下、夏普等企業紛紛遭遇巨虧,裁員和重組瘦身計劃由此展開。
但多年的自救并未讓家電企業復蘇,大多收效甚微。少數扭虧為盈的企業通過把家電業務大片剝離來實現扭虧。
這其中,首當其沖的是國產品牌的崛起和發力,國內龐大的市場和資源優勢,使得美的、格力、海爾等一個個品牌依托持續的科技研發和低成本優勢攻城拔寨,貼近消費者,不斷創新,無論是品牌影響力還是產品質量都經得起全球消費者的檢驗。
不少國產家電品牌已經開始并購日企的類似業務,如最近海信電器就收購了東芝電視產品、品牌、運營服務等一攬子業務。
而反觀松下等日系家電企業,企業理念相對陳舊,內部制度呆板,導致決策和反應速度慢,很難適應快速發展變化的中國市場。
另外,盡管日系家電產品遍布全球,但是其技術環節多數在日本本土,導致貼近當地的創新乏力,技術態度保守,也就無法適應全球市場快速發展的節奏。
再者,太過關注本土市場,創新力不足、對消費者偏好判斷失誤等因素導致日本家電企業錯失良機。如松下就曾因在等離子電視的押注失敗導致元氣大傷。中韓的家電企業在此期間逐漸崛起搶占全球市場,導致日系的市場份額不斷縮小。
最后,更多也是松下等日系品牌逐漸向B端轉型,導作為C端消費者的認知發生變化。
在松下集團,家電業務占比早就不足30%,其精力多集中在汽車電池、車載娛樂系統、汽車安全設備、智慧城市建設等領域。如松下已經是全球電池行業的霸主,特斯拉的電池供應商。
如聯合神奈川縣藤澤市政府和10多家企業聯手打造的智慧小鎮藤澤生態城,整合新能源、智能家居、智能出行等,做服務型解決方案提供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