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業內有人撰文稱“4G救不了中國移動”,未免有些危言損聽。不過,擁有雄厚網絡基礎和規模效應的中國移動還沒有到一項技術定生死的地步,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國移動能決定TD-LTE的成敗,更能決定全球系統設備商的發展格局。
不久前,中國移動拋出的20.7萬個TD-LTE基站及相關附屬設備招標牽動了產業鏈上下游諸多企業的神經。尤其是對過去幾年身處全球通信業寒冬的幾家系統設備廠商而言,這幾乎就和救命稻草一樣,必須拼盡全力去爭奪。一旦中國移動這一最大的單一LTE市場份額不佳,那么就有可能在后續競爭中處于極其不利的位置,甚至有可能從“阿諾愛中華”體系中消失。
因此,中國移動的這次TD-LTE招標對當前這幾家設備廠商而言雖說不上是“一標定生死”,也足以改變其在供貨商體系中的地位。而歐盟及美國對中國設備廠商華為、中興的相關調查和言論也讓這次招標格外矚目。
說白了,就是這次招標中歐美設備廠商能夠分得多少蛋糕。最近華為也通過不少媒體放風希望歐美廠商能夠成為中國TD-LTE建設的重要參與者。
回想到不久前中國移動還未啟動TD-LTE招標時,業界就掀起了一場關于D和F頻段新建還是升級的大討論。不得不說,這次招標的關注度超越了其以往任何一次招標。
那么,中國移動這次TD-LTE招標到底有什么大背景和特殊意義呢?在大力推動國產設備企業發展的同時,為何還要去考慮國際廠商的利益呢?該不該考慮歐盟前一陣的隔空喊話呢?
在這里,我試圖將這次招標的背景來個大起底,供大家參考和拍磚!
一、國際廠商對TD-SCDMA無信心市場表現不佳
說這事還得從TD-SCDMA招標說起。當然,TD-SCDMA的發展歷程大家都很清楚了,就不在贅述。
以TD-SCDMA基站招標為例,至今已經公開招標6期,共建設基站40萬個。其中華為、中興和大唐分別以“鼎橋系”、“中興系”和“大唐系”三個投標集團參與,而諾西、愛立信、普天、上貝(阿朗)、新郵通等均以不同身份參與上述不同投標集團,或多或少的分了一杯羹。但從整體來說,TD-SCDMA的基站供貨體系整體以國產設備廠商為主(整體份額超過85%),國際廠商適當參與,個別廠商渾水摸魚的格局。
但是我們也要認清一個事實,那就是國際廠商當初對TD-SCDMA這一技術只在中國市場發展不抱有太大的信心,本身就沒有投入多少精力搞研發,所以這個份額并不代表他們的技術實力不行。類似的像芯片廠商高通也沒有投入精力搞TD-SCDMA的芯片研發,蘋果更是打死也不推支持TD-SCDMA的iPhone。
也許有人會說,國際廠商在TD-LTE一二期試驗網中表現也不佳。這個話也沒錯,在TD-LTE初期,也就是中國移動13個城市TD-LTE試驗網招標中,這一趨勢并沒有明顯改觀,國產陣營份額仍然高達70%。
這里面的主要原因是TD-LTE初期實驗更多考慮和TD-SCDMA的緊耦合實驗,所以國際廠商在TD-SCDMA方面的劣勢就體現出來了。但這并不代表國際廠商在TD-LTE技術方面的儲備不行。
從TD-SCDMA發展過程中國際廠商的表現以及中國移動這幾年運營的情況看,告訴我們一個事實,一個移動通信標準必須面向全球市場發展,就算你單一市場規模看上去很大,也很難獲得全球產業鏈的支持。就算你全部采用國產企業的設備,也不意味著中國通信企業的崛起,而這樣的技術最后的結果可想而知。TD-SCDMA如此,日本的PDC也是如此。
二、只有走向世界 TD-LTE才會成為關注焦點
TD-LTE與TD-SCDMA相比有了明顯的不同,國際廠商的積極性被廣泛的調動起來,全球移動通信產業鏈十分看好TD-LTE的發展。比如在系統設備領域的國際隊,愛立信、諾西、阿朗以及三星都非常積極參與TD-LTE的全球推廣,其解決方案也十分成熟并各有優勢。 而在終端芯片方面,已有超過17家芯片廠商(包括高通、博通、Marvell)和20家終端廠商投入到TD-LTE終端產品研發中,目前已推出80余款終端產品,在剛結束的GSMA上就展出了其中的60余款TD-LTE終端產品和近20款TD-LTE芯片產品。
更關鍵的是,和TD-SCDMA僅中國移動一家運營商不同的是,TD-LTE已經在全球部署17個商用網絡以及44個在建及試商用網絡,而且TD-LTE有望獲得更多運營商的青睞。
但我們也不能過于沉迷這個數字游戲,因為國際上部署的這些TD-LTE網絡規模十分有限,目前17個商用網絡僅有300多萬用戶,和FDD LTE比相差甚遠。很多運營商都將TD-LTE看做是備選項或者長遠選項,關鍵要看頻譜資源、用戶需求和部署成本等來考慮是否跟進。比如GTI一直在大力宣傳的日本軟銀、???度Reliance和美國Clearwire的主選項都是FDD LTE,TD-LTE都是備選項下的小規模部署,或者是為了考慮未來融合組網需求而進行的前期小型試驗網建設。更多的運營商還處于觀望態度,因為和FDD LTE相比,建網成本和網絡成熟度阻礙TD-LTE的部署速度和部署信心。
因此,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