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以微信為首的OTT行業蓬勃發展,傳統運營商業務正受到OTT業務的猛烈沖擊,運營商的傳統語音業務逐步遭到“侵蝕”,業內認為,以云計算為核心展開的各種業務模式才是運營商對付OTT業務的模式。
■與OTT業務合作不可能長久
據2012年三大運營商年報顯示,傳統語音業務已呈現出負增長的趨勢。以移動、電信、聯通為首的國內三大運營商該如何應對?收費?對抗?合作?或是其它?不得不說這是時下頗具爭議性的一個話題。
幾個月前,中國移動曾與微信展開的收費之爭被炒得沸沸揚揚。近日又有報道稱,廣東聯通將與騰訊合作,推出首張深度定制的微信電話卡:“微信沃”。據易訊官網的專題頁面介紹,“微信沃”除了能夠提供普通電話卡上網、打電話的功能外,還可為用戶提供更多微信特權(比如可以獲贈更多流量)。這也成為了國內運營商與OTT服務商的首次合作。
然而這種合作能否長久穩定?這種合作是典型的同床異夢,不能從根本上改變運營商淪為通信管道的窘境。從運營商的角度看,這種貌似應用層面的合作,其實本質上還是在出賣底層資源,而且還有攔路搶劫、殺富但不濟貧的嫌疑,遠沒有到達內容提供商的境界。從騰訊這樣的互聯網公司角度看,這種合作并不是重點。 他們更看重的是用戶群、以及他們和資本市場之間的相互渴望、由用戶群所產生的龐大流量和數據,更重要的是數據背后的內容和商機挖掘。
■云計算才是利器
那么運營商如何轉型?如何擺脫這種不利境地?以云計算為核心展開的各種業務模式有可能將成為運營商的破局利器。
進入2013年,三大運營商都在馬不停蹄的在云計算領域進行業務部署,以北京本地運營商為例,北京電信于2011年開始即推出面向政企客戶的云主機、云存儲和云呼叫中心等產品,目前已為政務監管、民生、醫療等眾多領域提供云產品服務、云解決方案。從公開渠道得到的數據顯示,截止到2013年6月,其云平臺上用戶已超千家,云計算系列產品收入月增長率超過43%。越來越多的軟件廠商也在與北京電信洽談SaaS服務合作運營事宜。
同時,作為傳統運營商,北京電信更率先將傳統電信業務與云計算相結合,先后推出了云訊通、云備份、企業網盤等產品,使傳統業務再次煥發新春。其中,云訊通可滿足中小企業分散接入固定電話的需求;云備份可滿足企業關鍵數據的備份與恢復需求;企業網盤能夠幫助企業安全高效、方便快捷的存儲和共享文件。
■以云計算對抗互聯網巨頭
眾多企業之所以選擇運營商的云服務平臺,無非看中了運營商所具備的天然優勢:
首先,豐富且高質量的接入帶寬資源和完善的通信網絡,為客戶業務提供了高品質的保障;
其次,強大的品牌優勢和值得信賴的社會公信力,以及數十年積淀下來的豐富運維經驗,使得用戶業務能夠持續穩定的運行和并提供了安全可靠的數據保證。
如今,已有越來越多的企業涉足云計算領域,運營商將面臨來自谷歌、百度、阿里巴巴等互聯網巨頭的競爭。要在這種競爭局面中占得先機,運營商必須要轉變思路,在云計算服務市場中結合自身的傳統優勢勇于創新。不光要做強平臺,更要做強服務。以滿足用戶需求為先,不斷推陳出新,繼續加大投入力度,廣泛的開展社會合作,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在渠道資源上的優勢。
(作者:銀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