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好不容易中簽2只新股,本來中一只就不容易了,還覺得自己特幸運,想著好好賺一筆。但沒想到,這兩次中簽共虧掉了我三個月的工資。”股民小方悶悶不樂得向虎嗅說道,“不是說好的打新必賺錢么,最近究竟怎么了?”
其實小方的疑問,也同樣出現在不少投資者心中。
在往常,中簽新股就相當于“中了彩票”,而自10月底之后,A股開始反常出現新股上市首日就破發的情況,據統計,自10月22日至11月12日,上市的28只新股中,有9只都出現了破發,而這其中,有7只集中在10月22日至29日一周時間內。
要知道的是,10月22日上市首日破發的中自科技,是2021年以來第一只出現此情況的股票。前十個月,一切安穩。
究竟發生了什么?
新規改變“打新”生態
“這應該與9月份的發行新規有關。”券商從業者Robin向虎嗅提到。
2021年9月18日,上交所發布了修訂后的《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股票發行與承銷實施辦法》,當日,深交所也發布了新修訂的 《創業板首次公開發行證券發行與承銷業務實施細則》。
而在這些新規中,有幾個核心變化直接指向新股發行的詢價問題。一、最高報價剔除比例由“不低于10%”調整為“不超過 3%”,“這一點令報價區間擴大了,報價很可能提高,而此前的規則會導致IPO抑價問題的產生。”Robin稱。
二、在此前報價中,存在“四值約束”,也就是說發行人和主承銷商詢價確定的發行價格超過剔除最高報價后網下投資者報價的中位數和加權平均數,剔除最高報價后公募基金、社保基金、養老金、企業年金和保險資金報價中位數和加權平均數孰低值的,需根據超過的幅度發布不同次數的風險提示公告。規則調整之前,注冊制公司絕大部分以略低于“四值”的價格定價發行。
此外,新規還明確了網下投資者需要建立投資決策機制,遵循獨立、客觀、誠信的原則合理報價,不得協商報價或者故意壓低、抬高價格,不得在詢價活動中進行合謀報價、利益輸送或者謀取其他不當利益,否則將公開通報,并列入首發股票網下投資者黑名單等。這一點直接打擊了所謂“抱團報價”的現象。
“如果查看這些首日破發的新股的話,可發現它們基本都是科創板和創業板的股票,因為受到詢價新規的影響。而主板目前這種情況還較少。”Robin稱。
虎嗅查看這9只首日破發的新股后發現,確實全都來自于科創板和創業板,其中有4只來自于科創板,5只來自于創業板。
另一名券商從業者李微向虎嗅表示:“其實新股破發這件事是件好事,在此之前,市值配售制下,股民眼中新股申購根本沒有好公司、壞公司之分 ,只有中簽率高低之分,這也會令股民盲目打新,缺少風險意識,這也與注冊制的初衷是相違背的。”
其還稱:“其實我們很多從業者早已預料到隨著注冊制的放開 ,破發現象早晚會出現的,券商也是時候多關注些基本面,重新調整一下策略,給出一個合理的估值和定價了。”
破發股票估值高于行業平均估值
這些首日破發的股票估值究竟怎樣呢 ?
經虎嗅統計,這9只首日破發的股票中,有6只首發市盈率超過首發時所屬行業市盈率,剩下三只中,有兩只首發市盈率除以所屬行業市盈率也接近90%,也就是說折價率僅為10%左右??梢娺@些股票估值相較于同行業平均估值,是較高的。
而經虎嗅進一步統計,9月18日(詢價新規發行日)至11月12日之間上市的58只股票,除去個別未披露數據的,有13只首發市盈率超過所屬行業市盈率,都集中在10月19日至11月2日之間,為何這段時間集中出現首日破發情況,原因可見一斑了。
“這說明二級市場的投資者已經對高估值不買賬了。”李微向虎嗅表示道。“投資者開始關注基本面,這些公司的估值為何高于所屬行業的估值 ,若不具合理性的話 ,很有可能就被投資者‘拋棄’。從另一個層面來說,投資者也變得越來越聰明了。”
那么新股上市首日破發,對承銷商和公司本身有什么影響么?“對承銷商肯定是有影響的,如果其參與定價的公司總是估值較高出現破發的話,業界肯定對其業務能力產生質疑。再加上,很多承銷商也認購了公司的股份,破發對他們來說也是損失。所以說,報價機構應該提高自己的報價能力,更多關注基本面,以及未來的發展空間能不能撐起這個估值。未來 ,加強研究能力才是最核心的問題。”
機構和個人都變得謹慎
破發頻發之后,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有什么變化呢?
首先,網上打新參與度很明顯下降了?;⑿峤y計了自10月至11月15日上市的62只新股,網上打新平均戶數,僅為931萬。
而8月至9月上市的87只新股,網上打新平均戶數為1182萬戶,也就是說10月之后,相較于前 2個月,平均有250萬戶普通投資者退出了新股申購。
除此之外,棄購現象也越來越多,11月3日晚間,強瑞技術披露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發行結果,其中,網上投資者放棄認購 50.91 萬股,未繳款認購金額1518.14 萬元,棄購部分占總發行規模的比例達2.76%,刷新了近10年來A股新股棄購占比。
僅一天之后,創業板新股天億馬發布了IPO在創業板上市的網上發行結果公告。公告顯示,天億馬新股的棄購占比為2.36%。(但這兩只股票沒有網下發行,棄購率較高)
但有網下發行的股票也出現較高棄購率,11月11日晚間,盛美上海公布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科創板上市發行結果,網上投資者放棄認購數量達到60.32萬股,放棄認購金額達5126.9萬元。棄購占比高達1.6916%,這在A股市場也屬于較高水平。一般來而言,新股的棄購占比很少超過1%。
從高棄購率情況越來越多可以看出,投資者正在變得越來越謹慎。
要知道的是,放棄繳款超過一定次數,將影響后續打新。根據《證券發行與承銷管理辦法》第十三條規定,網下和網上投資者申購新股、可轉換公司債券、可交換公司債券獲得配售后,應當按時足額繳付認購資金。網上投資者連續12個月內累計出現3次中簽后未足額繳款的情形時,6個月內不得參與新股、可轉換公司債券、可交換公司債券申購。
但即使有這一限制,投資者也要謹慎申購,一位股民向虎嗅表示稱:“現在打新更為謹慎了,要多看一下基本面,如果估值高于所屬行業平均估值的話,就要分析一下其業績和經營情況能不能撐起這一估值了。”
而除了個人投資者,機構投資者也變得“猶豫”,參與報價的意愿有所下降。比如就在詢價新規發行前上市的紐威數控(9月17日上市),參與報價的保險公司有274家,社?;鹩?0家;而破發事件發生之后上市的成大生物 (10月28日上市),參與 報價的保險公司降為169家,社?;鸾档?1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機構投資者在“打新”上也變得謹慎了。
寫在最后
由此可以看出,無論是個人投資者還是機構投資者,在破發情況頻現之后,都顯得更為謹慎,但這對于未來新股上市的環境并不是一件壞事,這也促使無論承銷商、公司還是投資者,都將關注點回歸于公司的經營發展和業績上。塵歸塵、土歸土、基本面歸于基本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