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意外,在未來一兩個月里,4G就能正式發牌。
事實上,有沒有牌照并不重要,反正三大運營商,尤其是中移動和中電信,都已經開始建設4G網絡,中移動甚至已經開始進行試商用,在部分城市,數據終端乃至4G手機都已經放號。
可問題是,這些4G業務將要使用什么業務品牌呢?
直到現在,我們仍沒有看到任何跡象。
這就有意思了。
鋪天蓋地的廣告戰,都只是品牌建設的一環。在產品與業務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環境下,用戶選擇運營商的決定因素,品牌正越來越重要。
在2G時代,中國移動最早按照用戶差別,推出了“全球通”、“神州行”和“動感地帶”三個定位清晰的子品牌,從而將高端用戶、新業務用戶和低消費用戶進行了區格,從而以差異化的品牌和服務策略,強化了自己的競爭優勢,在市場中占據了更大主動。
所以,在競爭加劇的3G時代,三大運營商都進一步精心設計了新的子品牌。
其中,中移動在3G牌照發放的第二天,就推出了“G3”,并以“引領3G生活”口號進行密集傳播,中電信和聯通則分別推出“天翼”和“沃”,并展開全面推廣。
在“中國移動”的企業品牌下面,“全球通”、“神州行”和“動感地帶”三大客戶品牌并列,并與信息指向清晰的“G3”業務品牌進行立體融合,而且在技術弱勢的情況下,隱藏了TD-SCDMA的技術形象,但同時又以水墨特色,暗示自己的“中國技術”特點。
與之相比,中電信以前沒有清晰細分用戶的子品牌基礎,3G也并不是它當時需要宣傳的重點,反而因為剛獲得移動通信業務,更需要建立的是一個全新的移動業務形象和標識。
所以,“天翼”并沒有像“G3”那樣定位于特定業務,而是在技術代差上相對模糊化,或者說,它的品牌定義就是覆蓋了自身的所有移動業務,以翅膀的形象,體現中國電信補全移動通信,從而提供全業務的差異化亮相。
而最后推出“沃”的聯通,當時處于弱勢企業地位,客戶品牌認知度和認同度都非常低,品牌形象尷尬,加上改革重組中與網通合并,導致品牌體系與業務體系龐雜、混亂,相互交叉,難以梳理,與此同時,采用最領先的WCDMA制式也成為其“翻身籌碼”。
從這個意義上講,“沃”更大的意義,是為處于全新起點的聯通重塑形象,給用戶形成一個全新的、清晰的全業務品牌認知。
所以,“沃”的定義最廣,是一個全業務品牌,并通過“沃·精彩”、“沃·商務”、“沃·生活”等相對模糊的群體定位,來實現進一步的個人、家庭和集團用戶區格,而品牌形象中的“W”,也為WCDMA進行了突出強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