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雖然貴州GDP體量排名靠后,但增速卻高達13.6%,位列全國第二,僅次于天津。2013年,貴州省14%的GDP增速預期目標甚至“領跑”全國。
對于尋求經濟增長心切的貴州來說,富士康無疑是一個“香餑餑”。按照14%的GDP增速計算,到2016年,富士康貴州項目至少要占貴州GDP的5%。毫無疑問,富士康還將極大拉動貴州的外貿體量。一個有力的佐證是,河南省自從引進富士康以后,其外貿體量便從2009年的134.38億美元,躍至2012年的517.5億美元,排名也從中部六省第三位,躍居中部六省之首。
為了“迎娶”富士康,貴州省省委副書記、省長陳敏爾曾于今年5月率貴州代表團對臺灣進行考察訪問。國務院臺辦、貴州省人民政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推進黔臺經貿發展,包括《關于促進黔臺交流合作備忘錄》、《關于進一步支持臺資企業發展的意見》等。為了配套富士康落戶貴州以及促進臺灣電子信息產業在貴安新區的發展,貴安新區也正在積極醞釀相關政策。
一位業內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貴州省省委書記、省長還親自帶著郭臺銘會見中國移動總裁李躍,希望中國移動能在采購上支持富士康的合作伙伴。
不斷遷徙
“中國的年輕一代不愿意在工廠里工作,他們希望從事服務業、互聯網行業或者其他一些更輕松的工作。”在10月印度尼西亞舉辦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企業領袖高峰會上,郭臺銘表示,越來越多的中國年輕人不愿意從事單調重復、薪資低的裝配線工作,使得富士康難以吸引到足夠數量的工人。
用工難、用工荒導致人工費用迅速上升,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統計顯示,2012年,廣東深圳工廠員工的人工費(包括社會保障費等)為每人6563美元,比2008年增長了70%。
不過,對于一些欠發達的大陸地區而言,富士康的工作仍然具有一定吸引力。比如貴州省,2012年農村貧困人口923萬,貧困發生率達26.8%,最低月工資只有1030元。據了解,富士康(貴州)第四代綠色產業園將在未來2~3年內為貴州提供5萬個就業崗位。貴州省政府相關部門甚至成立了專門的組織機構,制定了詳細的工作方案,并把任務下達到區縣、社區、村組。
跟貴州一樣的,還有河南、四川、山西等省。富士康于1988年進駐廣東深圳,隨后為了尋找人工更加低廉的地區、應對勞動力資源緊張,逐漸將工廠向大陸遷移,以降低用工成本。這些大陸地區包括山西太原(2003年)、重慶市(2009年)、四川成都(2010年)、河南鄭州(2010年)等,富士康還于2011年前后開始將一部分生產設備和人員從深圳轉移到大陸地區的各工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