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市場變化風云突起,網絡文學的內部和外部均充滿了變數。自2010年中國移動閱讀基地建立以來,手機成功介入數字閱讀,成為全球最大客戶端,產品供應鏈條急劇膨脹,網絡文學憑借無線互聯網平臺再次實現飛躍式增長,一年一個臺階,今年的收入總額預計將超100億元人民幣。2011年出現影視改編高潮,數十部網絡文學作品被成功搬上銀幕、熒屏和話劇舞臺,網絡文學在民眾中影響力急劇攀升。
創作隊伍生機勃發
從網絡文學內部來看,創作隊伍生機勃發。“80后”是主力軍,“85后”是后備軍,“90后”則躍躍欲試,這說明網絡文學已成為培育中國文學繼承者的重要基地。這是其一。其二,網絡寫作者分布廣泛、遍及全國,其主體(約80%)生活在二三線城市,這和其他領域人才的分布狀況顯然很不一樣,它將是中國文學在未來保持旺盛發展的動力和基礎。其三,年輕一代海外華文作者多數活躍在網絡而非傳統媒體,他們的作品具有明顯的跨文化寫作特征,很有可能開辟中國文學走向世界新的路徑。其四,網絡寫作中的佼佼者,80%為具有大學以上學歷的非文科專業人士,作者結構的多元化將為文學產生新的造血功能。更重要的是,網絡文學的主流創作人群是國家體制改革走向縱深的產物,是思想多元化的產物,是文學回歸民間的產物,他們以經濟獨立、人格獨立、思想獨立,展現了新一代寫作群體的形象。
網絡文學的閱讀人群自然也是構成網絡文學大潮的重要組成部分。受眾的心理需求,很快通過讀寫互動模式在創作中得到了呼應。由于工作、生活壓力不斷增大,生活在大都市里的青年男女——尤其是漂一族和打工族——單身或晚婚現象已經非常普遍,但他們并非“異類”,其中相當一部分人仍然渴望改變現狀,但苦于能力有限,而不得不接受現實。然而他們并沒有放棄追求與幻想,他們寄希望于情景“突變”,從而實現“自我”價值的重新塑造。某種意義上,網絡“架空小說”、“玄幻小說”和“穿越小說”正好吻合了這個龐大人群的心理癥候。因此不難看出,網絡中流行的各種類型小說,不管你是否接受,其實都是時代變革所附帶產生的“痕跡”,而這恰恰又是文學作品之所以產生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的元素,盡管它不能作為評判一部作品優劣的依據。反觀傳統文學,即紙媒文學作品,雖然在結構、語言、思想性等諸多方面明顯優于網絡文學,卻難以吸引讀者,導致當代文學面臨尷尬局面。當然,這里面還包含更復雜的社會因素,比如媒體技術革命所引發的閱讀方式的改變,比如信息時代經驗的貶值,再比如大眾審美趣味的轉換等等。
- 本文由 米粒在線 發表于 2013年11月29日16:11:13
- 轉載請務必保留本文鏈接:http://m.bjmhhq.com/14328.html
- 科技
- 新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