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對網絡文學新格局?
網絡文學之所以能夠轟轟烈烈,蓬勃發展,卻又泥沙俱下,引來頗多爭議,在于其具有歷史的合理性和不可逾越性。它既和國家的經濟文化發展戰略血肉相連,又與廣大民眾的情感訴求、表達方式休戚相關。媒體革命的好處人人都在享受,但它的副作用同樣難以規避。進入成熟期之后,新媒體必然要向主流價值體系回歸,逐漸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正如魯迅先生關于“孩子和洗澡水”的比方一樣,我們樂見網絡上的文學經過跋涉和探求,日漸成熟,既勇于創新不落俗套,又持重大方有所承擔,給讀者創造一個充滿朝氣、富有時代精神的閱讀環境。
但現實與想象之間仍然迢迢,我們必須加倍警惕。從理論上說,數字化時代,人有可能變身為閱讀機器的零部件,一些網絡小說里的人物升級模式,以及在不同章節里刻意而無謂地重復人物的行為和動作,極大地損傷了藝術審美趣味,與文學敘事所追求的表現人物的復雜性、精神高度等旨趣背道而馳。人人取而用之的手法,受眾耳熟能詳的語言與結構,無法產生具有獨特性的作品,更罔論風格的形成。碎片化閱讀模式容忍了淺閱讀的滋生和存在,勢必構成對新一代讀者審美趣味的損傷。那么,我們應當如何應對網絡文學新格局?新世紀以來,文學處在不斷擴容的動態之中,理論批評卻相對處于靜態,并未產生相對應的變化,客觀上與創作之間產生了一定的落差。因此,建構網絡文學理論批評體系,幫助讀者草中識珠,提醒作家任重道遠,不僅僅是學術上的與時俱進,實際上也是應對新世紀文化戰略課題的必然選擇。
(完)
- 本文由 米粒在線 發表于 2013年11月29日16:11:13
- 轉載請務必保留本文鏈接:http://m.bjmhhq.com/14328.html
- 科技
- 新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