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鳥兒,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歌聲。
在自媒體時代,雖然飛翔的工具越來越容易獲得,卻沒有幾個人能真正飛起來——太多的自媒體只能在草莽中摸索。
好消息是,某些自媒體聯盟已經報出刊例價,強調自己超百萬粉絲所影響的是幾百萬的主流人群,價格也很誘人——不超過200字的文圖一張起步價5000元、公益活動5萬元、商業活動10萬元。
更多的自媒體人選擇單獨報價,比如訂閱收費、會員收費——大家都要給自己的“辛苦”定個價,免費午餐不僅不能持久也不道德。
然而,數據顯示,目前微信公眾號已超過200萬個,每天還在以8000多個的速度在增長,但是絕大多數公眾號在10萬用戶以內就停滯了。只有千分之幾的賬號可以做到收支平衡,萬分之十幾能夠“倉廩實”而過上滋潤的小日子。
這種急不可耐的背后是自媒體內容和特點的雙重“饑渴”,參與其中的人已經意識到加大內容投入意味支出增加,強調特點意味專業性要加強,而這都需要時間和資金的投入才能局部實現。尤其當某些自媒體已經開始眼憨耳熱地賺快錢的時候,其他人就開始著急了,我的價值并不差于“友軍”為什么我就不能賺錢——逐利的想法讓原本堅持著的自媒體們的“精神糧倉”空了。
“羅輯思維”收會員費,是在苦心經營半年之后;但很多想彎道超車的自媒體們既沒解決產品的豐裕度,又不愿苦守寒窯——一步跨到自商業,我想還是吃定已有的“關系”而不是真實價值。
回到起點:人們為什么做自媒體,是為了更好地表達,是為了更好地強調個性,以及這些所帶來的精準選擇和自空間的活躍度。但是當盈利和商業開始把關收費的時候,這個還處于半成品的產品已經急于“下海”出航了。上桿子的都不是什么好生意。
收費也可以,付費的人是誰?為什么只選擇你?為什么不選擇他?
目前的答案是:訂閱人多;價格便宜;覆蓋的是決策層;粉絲多在一二線城市……這些答案,似曾相識。某些雜志實際發行量可能萬余本,卻敢于對外公開宣稱自己有10萬發行量,甚至會迎合某些特定客戶——在其能看到的地方進行密集鋪攤,以便營造出自己無處不在的外在。這意味著即使付費,也是由于信息不對稱。
沒有人會真的傻到高速路還沒修起來,就去給收費站付費。所謂的自媒體報價,仍然是傳統媒體的路數,而非自媒體的商業模式,更不是什么互聯網創新。
自媒體必然是情緒的承載,但是那個最到位的情緒還沒有被多數人找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