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掀起的渠道之爭,在移動游戲渠道中,和媒體的報道里,熱鬧非常。這些熱鬧努力吸引的觀眾,游戲研發商(CP)們卻很冷靜,絕大部分都表示歡迎渠道讓利,但是在沒看到增多的收益之前都保持質疑,對于新渠道也都抱著觀望的態度。
為什么?
因為光說這一個比例,無意義。影響開發商收入的因素太多。
有一位CP舉了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他說,就算你100%收入都給我,但是你只有1000塊,這有意義嗎?
分成比例背后,應該看些什么?
可能貓膩這個詞,用得標題黨了一些,只是為了指出,分成本身根本不如渠道自己強調的,媒體報道的,那么重要。每一家渠道可能都不同,分成之外的費用、配給什么資源、大家怎么合作,等等這些細節,綜合在一起,才能決定研發商最終的收入。
“貓膩”1:CP的收入到底是怎么算的?分成之外,是不是還有其他費用?
CP從渠道拿到的收入(這里假設CP自己發行)=流水—分成—稅—推廣費(廣告)—其他費用
稅怎么算?廣告要不要錢?其他費用都有哪些?如果降低分成,提高這些東西,降低分成還有意義嗎?
“貓膩”2:配送什么資源?
什么級別的游戲送什么廣告、送多少?上線前,給不給靠譜的調整指導?上線后,給不給靠譜的運營團隊?……
“貓膩”3:開放接入、聯運和獨代的問題
這是三種不同的合作方式。大部分渠道都在說調整聯運的分成比例。有人反問:“聯運嘛,不是都上么?37也上,55也上啊。”
研發商到底怎么看,看著什么?
筆者大約采訪了十數家研發商,大到銀漢、小到還未推出過產品的團隊,基本上都回答2點,第一,最終拿到手的總收入是多少;第二,對方團隊靠譜不靠譜,能不能給自己帶來幫助。
但是成熟性的研發商和發展中的研發商又稍微有一點不同,前者更看重第一點,后者更看重第二點。
最終拿到手的是多少?
這回到文章開頭的那個例子,比例不重要,扣掉所有費用之后,乘以流水,得到的結果,才重要。
那么看重對方團隊什么呢?
基本上研發商都是回答的:積累了多久的經驗?有哪些成功案例?游戲研發和運營上能不能給出靠譜的建議?能不能一起打磨產品?
藝動的李波有一句話說得特別在理,他說,“在商言商,誰也不會去做賠本的買賣”。吆喝之后,你不是還得去談,簽約的時候真正能收到的比例白字黑字要寫上的。最后掙多少,試幾次也都知道了,不是么?
(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