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騰訊入股京東的小道消息刷屏之后,這事兒終于在植樹節前終于塵埃落定。
騰訊自有電商業務,為何要放棄這一塊,反而投資京東?
當騰訊想明白了,做好互聯網的水和電之后,基本就沒其他平臺級互聯網公司什么事兒了。
有了水電之后還要生活,所以需要茶米油鹽醬醋茶。騰訊之前的思路是除了水電之外,基于水電的泛生態鏈都自己做,但除了游戲,其他一直都難成規模。
從近期騰訊的多步舉措中可以看到,柴米油鹽醬醋茶全部放開給市場頂級伙伴,以合作的形式置于水電之上,而自己專心做底層平臺服務。相較于阿里的資本動作完全是為了自身流量建設,騰訊這個以社交為水電通路的思路更顯平臺生態化。
從現實角度,其依靠易迅趕超阿里、京東等實物電商,繼而改變現有電商格局的可能性較小,通過以資源換取京東股份和遠優于易迅的電商平臺,將使其能夠專注于信息服務,著力于完善微信O2O生態圈,并借助京東豐富微信支付的電商應用場景,有助于其進一步增強移動互聯網入口和微信支付等的競爭力,完成自己的業務閉環。
對于騰訊來說,除了游戲這種來錢快、依靠流量和傳播的業務,是可以通過砸錢和砸人做成之外,其他的業務線上,都會陷入非典型的“創新者的窘境”。
電商依賴基礎系統建設,不僅依賴線上的交互和頁面,還依靠線下的快遞和服務,更重要的是,電商還是毛利低難盈利的行當,怎么看怎么和騰訊原有的賺錢體系不是一路,在騰訊內部不受重視就不足為奇了。
這種“不受重視”,是不會靠著老板們的決心而改變的,而是由組織架構和流程決定的。在KPI的驅使下,每一層級的員工都會自然的向著風險小、收益大的決策投入資源和精力。從2月的投資點評進軍O2O服務,到3月初公開移動游戲平臺的合作模式和接入流程,再到現在的投資京東進軍實物電商業務,騰訊在2014年春節后的頻頻出手,意味著騰訊已經想清楚了,在戰略上開始根本性的轉變。咳咳,騰訊內部不在主流業務線上的小伙伴要擔心了吧。
從京東方面來看,提交了IPO申請之后,為什么接受騰訊的投資?
首先注意一個細節,“騰訊2.14億美金+騰訊電商+拍拍+騰訊廣州+易迅物流購買的是京東‘上市前在外流通的普通股’中的15%,并不是京東的15%股份”,同時股份很可能為A類股(投票權比例為1:1),投票權仍較小;而劉強東目前直接間接所持有23.67%股份為B類股(投票權比例為1:20),對應投票權超85%,足以保持京東運營的獨立性。換句話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