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微軟曾表示不會對小冰進行商業化運作。分析認為,微軟發布小冰,在推廣必應之外,其另一個主要目的是利用微信的用戶流量,進行大數據的積累,以此提升必應的產品體驗,并進行移動生活服務以及智能搜索的探索。
“這里面的關鍵就是,小冰沒有給騰訊帶來實質的價值,如果直接讓小冰進駐微信,對騰訊沒有任何價值和吸引力。”上述人士表示。
而騰訊公關的相關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封殺“小冰”有一個很關鍵的原因就是不符合微信的隱私政策,“小冰是以微信私人賬號的形式在做,但它的隱私政策并不適用于所有的用戶,比如小冰被拉進某個微信群里,并不是所有的用戶都認可它,一旦出了隱私的泄露,這個責任是由誰來承擔呢?”
的確,隨著微信的壯大,監管部門的管理力度一直在加大。3月份,微信曾大規模封殺一批公眾賬號,這些賬號涉嫌發布違法違規信息。近期,騰訊本身也出臺政策,限制基于微信的營銷,以及一些影響用戶體驗與安全的事項。
微軟變革的試驗品
實際上,“小冰”這款產品在微軟體制里是一朵“奇葩”,它沒有走完“正常的孕育程序”,而背后,則折射出微軟的變化。
以往微軟發布一款產品的時間是30-36個月,而“小冰”只用了6個月。據內部人士透露,這款產品的推出獲得了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陸奇的肯定,也是微軟必應搜索對中國區放權本地化之后的首個產品。
本報記者從微軟方面了解到,在陸奇上任之后,微軟提出的戰略是“中國為先”,必應希望未來在中國能夠有更多的本地創新,再將本地創新的成果嘗試向全球進行推廣。“因為我們發現中國互聯網產業發展在某種程度上比美國更激烈,這個產品如果能夠在中國市場上得到認可,我們對國際市場的推廣會很有信心。”上述內部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
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品牌及產品市場負責人李笛介紹,“小冰”的誕生源于2013年底他與團隊關于“Bing網典”前端表現形式的一次頭腦風暴,經過激烈討論,最終確定以聊天機器人的形式作為產品的最終形態。
網典是Bing推出的一個百科全書式的知識集合搜索產品,將無數信息進行結構化整理之后,可以給聊天機器人的想法提供了基本支撐,讓“微軟小冰”的回答數量達到了1500萬句,并可以不斷增長。
- 本文由 米粒在線 發表于 2014年6月10日13:39:49
- 轉載請務必保留本文鏈接:http://m.bjmhhq.com/24219.html
- 科技
- 新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