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本來是錘子科技面向預定用戶發放Smartisan T1的首日,但錘子創始人羅永浩在4天前便發微博通告消費者,首批錘子手機發貨不會超過千臺,引起軒然大波。
似乎在新晉手機品牌中,“期貨”是一個過不去的坎。
而消費者所謂的“期貨”在手機廠商看來,通常稱之為“產能爬坡”,責任可能在供應鏈中的一環或多個環節,比如之前常碰到的高通處理器供貨不足。
這一現象在小米手機問世后被普遍使用,或者說是被“學習”。小米帶來的這樣的方式唯一的優點就是產能可控,不會造成庫存積壓。
通過預訂,分批發放形式的購買可以在一段時間內掌握市場需求,按需求定產量,這也是目前新晉品牌最喜歡的一點,不會造成資金鏈大量的流失。除了小米外,華為榮耀、中興nubia、新品牌一加、IUNI等都在延續這樣的做法。
所以在目前這個市場看來,“期貨”效應應該還會延續,是如此競爭激烈的市場必然的妥協。
錘子手機成功之路還很艱難
老羅對Smartisan T1產能方面的解釋有兩點:一是錘子手機“做工苛刻”,導致良品率較低,發貨量減少;二是錘子手機的生產商富士康對錘子手機不夠重視,故造成錘子手機的產能不足。
同時羅永浩發微博回復了消費者關心的問題,近期每天的發貨量是幾百到一千部之間,而在兩周后日發貨量一千八百部左右,月產能大概是45000部,每周一至周六發貨,周日休息。
按這種方法計算,此前錘子官方表態這款產品的預訂量超過20萬(該數據很早,并不是最新數據),需要5個月左右的時間才能把此前預定用戶的產品發到手中。
而伴隨著后續富士康iPhone產品線的壓力,相信錘子手機在未來幾個月也并不會受到足夠的重視。
而羅永浩也在微博上發布了一條關于小米產能的信息,這條數據來自于2011年,小米第一款手機發布兩年后的一組數據:“讓無數米粉等待的小米手機終于從預定階段過渡到準備發貨的狀態,在昨天,小米手機官網也正式放出了零售版的發售計劃...從10月20日將開始啟動向預定用戶發貨的程序,并且以每天1000臺的發貨量持續到10月26日,10月27日到11月2日將每日發售2000臺,之后產能還將提升...”
在這里羅永浩想讓消費者認識到一個初創企業的艱難,但羅永浩高調的個性、對自己手機的吹捧,一直到今天產能出現問題后的推諉,讓他的粉絲能夠更理性地看待問題。錘子手機還要走上一段艱難的道路,就和最初的小米一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