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和藥物濫用治療中心Paradigm Malibu的聯合創始人暨現任首席執行官科爾·拉科爾(Cole Rucker)則表示,年輕人尤其容易面臨這種風險,而且這不僅是指那些已經患有成癮癥的年輕人。“多年以前,對于此地的病人來說,最讓人難以忍受的事情是沒煙可抽;而在今天,他們面臨的最大挑戰則是手機不在身邊。”他說道。
拉科爾指出,對于心理壓抑或容易感到焦慮的青少年來說,他們經常都會把智能手機當成一種“應對技能”,而不是通過智能手機來學習如何處理自己的情感問題,并藉此發展社交關系。“在很多情況下,手機的使用就跟吸毒差不多,是另一種消極的應對方式,人們會通過這種方式來避免思考和感覺。”他補充道。
雖然智能手機確實能讓人們應對焦慮情緒,但同時也可能會讓這種情緒變得更加復雜。據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拉里·羅森(Larry Rosen)聯合執筆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對于重度依賴智能手機的用戶來說,即便手里沒有手機的時間只有短短10分鐘,也會令他們感到焦慮。這份最新的研究報告將刊登在《計算機與人類行為》(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雜志8月刊上。
羅森在這份研究報告中將163名大學生分類為“輕度”、“中度”和“重度”智能手機用戶。在他的研究中,一半大學生被安置在沒有手機的安靜環境中,另一半大學生的手機則被關掉并放置在他們的視線之外。無論在哪一種情況下,輕度的智能手機用戶在持續75分鐘的整個測試時間段中都并未顯示出焦慮情緒增強的征兆,中度用戶則在10到20分鐘的時間里表現出焦慮情緒略微增強的跡象,而重度用戶則表現出比輕度用戶在頭10分鐘時間里還要強烈的焦慮情緒,而且這種情緒會持續增強,直到測試結束時為止。
- 本文由 米粒在線 發表于 2014年7月10日13:10:28
- 轉載請務必保留本文鏈接:http://m.bjmhhq.com/25629.html
- 科技
- 新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