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地區都是資源貧國,都以制造業立國,精于模仿、微創新、制造管理,但是在軟件、標準、顛覆性創新方面又都相對較弱。如果你干不掉“頭頂”的,又踩不死“腳下”的跟隨者,那么你原有的優勢一定會削弱,直到形成勢均力敵的均勢,甚至被替代。蘋果和三星、LG基本從上向下和從下向上打垮了日本的手機業,三星、LG已經中國家電廠商也大幅削弱了日本的家電業,日本企業向零部件和B2B市場退守……今天,三星在手機領域、家電領域一樣將要面臨中國企業的強勁挑戰,三星似乎必須要向NAND、OLED、IC制造部分退讓。
三星背后的病灶是典型的“韓國病”,其實,也可以說是“日本病”,“東亞病”,是制造業產業鏈在不同國家遷移的一個必然結果,不止是三星一家的問題。2014年Q2韓國市值前20位的企業的運營利潤預期同比減少7.1%,三星電子、現代汽車、起亞汽車、浦項制鐵、LG化學、現代重工等的利潤都出現不同幅度下滑,固然有韓元升值等短期因素,也有長期產業遷移、產業競爭的因素。
這是大勢所趨,只是最終未必是以消滅對方為結果,也可能是相對均勢,比如汽車行業的現代已經是全球第四大廠商,起亞也成為主流,但是,并不必然消滅豐田、本田和日產——因為后發者的成本也會逐步水漲船高。產業未強、追求先富幾無可能,一旦人力成本過快成長,比較優勢則已不再,產業升級也成為空話——這也是對中國的警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