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羅永浩一直以“工匠”自居,要打造一款品質出色的產品,這吊足了大量粉絲的胃口,他們甚至認為錘子手機會和iPhone一樣具有強大的工業設計水準,這種高預期無疑讓錘子的粉絲們對品質具有極低的容忍度,于是就是一個小小的漏光也無法被原諒。
事實上,在手機硬件上做加法是最為簡單的工作,任何手機企業都能完成,所以市場上四核、八核、2G/4G內存的手機不在少數,然而要論做工精湛的卻很難找到。小米雷軍的聰(jiao)明(hua)之處就在于這個“發燒友”定位,讓小米可以持續為硬件做加法而不用去啃手機工業設計和品質這兩塊硬骨頭。4年之后才敢于嘗試推出金屬邊框的小米4手機,據說并不是全金屬后蓋。而羅永浩的錘子手機要想獨辟其蹊徑又不得不走這條更難走的工業設計之路,這對于沒有任何供應鏈能力、工業設計能力、研發能力的錘子手機來說完全是自殺。
手機的工業設計之“重”
以“輕公司”著稱的互聯網手機企業在面對工業設計和品質這種非常“重”的技術能力時候完全失去了話語權。他們一旦碰觸到工業設計、品質兩塊最具技術含量工序就會被打回原形,而傳統手機制造商對于這兩大工序卻可以輕松駕馭。蘋果iPhone一直在引領手機工業設計的高峰,通過大量的專利技術形成壁壘,據說三星遲遲不推金屬外殼手機就是因為擔心會碰觸到蘋果的專利。
而在早前我用過的摩托羅拉手機里程碑、刀鋒等,早已是金屬機身設計,甚至采用凱芙拉材料增強手感;國內的手機廠商,如中興星星1號,1.18毫米超窄邊框、6.58毫米超薄機身設計、全玻璃前后面板、鉆石切割金屬邊角、航鈦合金骨架,以及在中興天機中使用的鋁鎂合金邊框等,都已經輕松量產。
錘子手機標榜雙面玻璃設計,追尋蘋果iPhone4的足跡,卻幾乎夭折;小米到了第四代才敢嘗試金屬邊框,手機還沒出就炒上天,似乎全世界只有小米4才使用了金屬邊框,而早已在玻璃機身、金屬機身實現量產的傳統國產手機企業卻并沒法在傳播聲音上壓過互聯網手機企業。
我確實為具有研發能力、供應鏈能力、工業設計能力、品控能力的傳統手機企業抱不平。他們已經走在了手機工業設計和品質的最前端,同時他們的價格也已經與小米這些互聯網品牌不相上下,比如,工業設計超群的中興星星1號5模13頻4G手機才售1399,比小米3更值得購買(我送粉絲的6部手機就是這款)。
正如我在《小米4發布會前再論互聯網思維》說的那樣:“互聯網讓很多人變得懶惰,他們活在虛擬世界里,不愿再走到商場里去觸摸和對比商品,網上的信息和社交平臺朋友的聲音成為他們購買商品的最佳決策,然而他們忘記了耳聽為虛,眼見為實這個真理。因此小米通過互聯網營銷,給廣大用戶制造了另一種信息不對稱,掩蓋了小米手機的各種不足。加之年輕用戶瘋狂的從眾心理驅使,在社交平臺的推動之下,小米的“口碑”開始瘋狂傳播。”
最后,我想告訴各位年輕手機消費者的是,大家一定要知道虛擬與現實之間是有差距的。聲音響亮、嗓門大的互聯網公司在手機產品技術研發上的弱勢,短時間是難以彌補的。他們正在利用“虛假”營銷制造的所謂“口碑”掩蓋其產品上的不足,同時為提高硬件研發能力留下時間,他們的成功都是有“投機取巧”的原罪在里面,這不值得年輕人崇拜與學習。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