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句話而言,這意味著任何的結局都有可能出現,僅僅由自己主觀來判斷,只會導致出錯的幾率增大。相比之下,如果有“先行者”,就可以觀察別人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然后再改進。
而當前市值過萬億的騰訊是依靠“跟隨戰略”獲得高速發展的最好例子。從QQ開始到微信,騰訊總是某個市場的后來者,卻總能后來居上,這一度讓很多人厭煩和質疑。
但是騰訊并非只是模仿和借鑒,而是在跟隨別人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優化,這也是行業里談的最多的“微創新”概念。
事實上,“謀定而后動”的前提是不能一味的模仿,更重要的是在模仿的基礎上創新。正如狄恩·卡曼所言,顧客買的不是發明或技術,而是能解決問題的創新。
“所以我不盲目創新,最聰明的方法肯定是學習最佳案例,然后再超越。”馬化騰曾這樣解釋騰訊的創新。
然而關于抄襲與創新的討論一直沒有停止過,有些人就發出這樣的感慨:社會里充斥著成王敗寇的文化,每個人都害怕失敗,就沒有人敢創新。因此,對于抄襲和創新的討論似乎永遠沒有結論,我們也不再糾結于此。
然而從管理和營銷學上來看,小米、魅族標榜是中國的蘋果,以及學習蘋果和喬布斯,這其實在營銷學上講是一種“標榜潮流”的做法,也是給消費者一種解釋:作為一個新品牌、新產品并非師出無名!
其實,許多商家都在展示自己“標榜潮流”或者標榜傳統和文化,比如,早在1919年,施坦威鋼琴就在廣告中自稱“不朽者的樂器”。高仕鋼筆(Cross)則宣稱,自己的產品是“始于1864年的完美經典”。
雖然小米官方沒有稱自己為中國的蘋果,雷軍也沒有稱自己為中國的喬布斯,但是小米的一系列戰略、產品、設計、包裝等都學習和借鑒蘋果,這給很多消費者的第一感覺是可靠、時尚、科技、有品位。而且蘋果已經驗證了這些產品和定位的正確性,小米沒有試錯的風險。
而創業者則最怕的就是失敗,因為和巨頭們開發新品不同,他們輸不起。而學習和模仿蘋果,也同樣體現了雷軍“順勢而為”的思想。在《社會心理學》上有這樣的描述:
任何改變人們態度的計劃都會十分艱難,改變一個人的基本信念非常困難,即使精心設計運用一些諸如心理療法在內的復雜方法也是如此。這是可以理解的。
人類對許多問題都有自己的態度,這些問題的范圍非常廣泛。人們似乎清楚的知道自己喜歡什么(特別是不喜歡什么),甚至對事實上知之甚少的事物也是如此。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