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的模式最為直接,一個公司獨立開發,主要靠銷售軟件授權,獲得授權費用。
在這種模式下,Windows是核心,基于Windows的生態系統地位越顯赫Windows越有價值,所以順理成章可以衍生出來的策略就是其他東西要為Windows服務,上面講的阿爾欽可以逆轉公司決策應該與此有關。
與微軟直接對立的則是開源模式,與Windows對陣的產品則是Linux。
Windows靠收取授權費為生,Linux則開源免費。Linux的興起與開源精神有絕大關聯,但與各大公司的支持也脫不開關系。這就好比大家出門都要走路,你微軟修了一條并且收過路費,覺得不爽的肯定會贊助想額外修一條的,尤其是還有志愿者認為就應該修一條沒有過路費的路時。因為開放源代碼,最終Linux在不需要對用戶十分友好,需要靈活定制的地方取得了勝利,比如服務器上。
之前看到過一組數字說Linux在超級計算機里已經占據了90%以上的市場份額。公司要想在這一模式下賺錢就得靠服務,提供這種模式天生處于弱勢的便利性。
到蘋果那里操作系統扮演的角色又有不同。蘋果雖然靠著硬件起家,但自從起家開始賣的就是整體體驗,最開始是硬件加軟件的一體化,到后來App Store等則擴大了一體化的范圍。
在這種模式下操作系統是體驗的一個環節,
雖然重要,但要為整體服務。在這種模式下,整體體驗很關鍵,支撐操作系統的底層部分則沒那么關鍵,所以內核也是可以開源的。
與蘋果直接對應的Android則又是一種模式。
Google是個多少有點神經病氣質的公司,這不是貶義詞,主要想說的是Google做東西確實天馬行空,敢想敢干,當然這也可以說是有錢人的任性。作為結果我們很難推測Google弄Android的初衷,但從功利的角度看,Android對Google而言更像生態里的一個配角。
Google的主要模式是賣廣告,這樣的話就必須不停的提升自己的流量,而Android這樣的東西可以從入口上讓生態對Google友好,所以從Google的角度看,基本上是用Android的人越多越好,只要不偏離主航道,那誰做Android其實沒那么關鍵。
看了這四種模式,我們就比較容易預測Windows的未來。Windows自己的賣授權模式,顯然會窮途末路,而在其它幾種模式里微軟也并沒有太多選擇,微軟不可能選Linux那種開源,也沒能力像蘋果那樣打造一體化的體驗,最終更可能的方向反倒是Google的模式。
從納德拉取代鮑爾默之后所采取的動作(比如把自己的開發工具開源)來看,
- 本文由 米粒在線 發表于 2014年12月16日18:04:14
- 轉載請務必保留本文鏈接:http://m.bjmhhq.com/35139.html
- 科技
- 新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