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道稱上海正朝向“全球千兆寬帶第一城”的目標快速前進,目前三大運營商均已推出千兆寬帶業務,上海移動更是“動作頻頻”,動不動就搞個大新聞。
然而運營商世界網調查發現,目前領先千兆入戶的并非上海移動。
誰在干實事,誰在放衛星?
據了解,早在去年啟動“千兆寬帶”規模化發展計劃之前,上海電信從2012年就著手10G-EPON的研究測試工作,到目前為止已經投入超過10億元深入建設“千兆寬帶”網絡,最新消息顯示,上半年超千余小區已經完全覆蓋電信千兆網絡,年內將完成超過5000個小區的覆蓋計劃。
反觀上海移動,衛星滿天飛,現實卻稍顯骨感。盡管搶先試點、搶先宣布了商用,但上海移動千兆入戶遭遇瓶頸是不爭的事實——時隔半年多,僅開放5個小區千兆業務,連去年試點千兆寬帶的靜安三和花園至今都未再接入千兆,這當中有何隱情?
理論上的可行性,上海移動當真?
據運營商世界網了解,去年上海移動在三和花園試點千兆采取的是GPON(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標準)技術,分析人士指出,由于對應的局端設備數量需求過高、基站無法承載,這種千兆的實現方式只具備理論上的可行性,僅供千兆寬帶小范圍試點而不具備規模復制的可能。
盡管目前上海移動已經轉換策略改用能夠支撐千兆寬帶規模商用的10G-GPON技術,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受限于尚在起步階段的標準化工作和低水平的產業鏈互通性,上海移動距離千兆網絡全覆蓋與規模商用的客觀條件具備都至少還有兩年的路要走。
千兆難產,竟是戰略的鍋?
除了產業鏈供應瓶頸,上海移動的戰略也為其發展千兆帶來了障礙。業內人士表示,運營商的核心競爭力在“管道”,上海移動此前大量興建基站服務于移動網絡的快速發展,此番入手千兆卻面臨著原先的移動網絡架構并不適用于固網的窘境。
這也意味著發展千兆光寬首先要為固網專門建基房,而這幾乎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由于存在選址、施工等各類不可控因素,上海移動千兆規模化遙遙無期。
在小編看來,論及國內通信服務業,相較于深耕固網業務多年、有著很大累積優勢的上海電信來說,上海移動顯然還不具備寬帶管理的能力,后者想用同樣的低價策略成就規模化發展、延續其在移動網絡業務上的成功,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踏踏實實補齊他們在固網建設上落下的功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