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當Android生態系統開始在中國建立時,應用商店是最火熱的創業項目之一,由于中國特殊的市場環境,Google Play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殘疾的狀態,這讓許多人看到了搭建應用分發渠道的機會,一時間,獨立創業者、門戶、運營商和終端廠商都參與其中,小則希望擴大流量賺些渠道費,大則計劃集合各種資源打造自己的小型生態圈。
不過,在兩天前我寫百度收購91無線的文章時,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作為渠道,最初的許多應用商店已經風光不再,在渠道方面,如今應用分發數據的前3名:360手機助手(5600萬/日)、91手機助手( 2700萬/日)和豌豆莢(2000萬/日)都是定義為手機助手類的綜合型軟件。同時,我們知道,包括騰訊、百度和小米都在力推自己的手機助手/手機管家類產品。在我看來,造成目前狀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我們知道,大部分手機助手主打的是清理緩存以及垃圾文件、木馬監測、電量監控、流量監控、攔截騷擾等功能,這些正巧是耗電量過高、系統管理復雜且安全隱患巨大的Android生態圈內用戶迫切的需求。同時,對于許多用戶而言,除了購買手機初期外,在使用手機一段時間后并不會發生頻繁的主動搜尋下載新應用的行為, 渠道帶給他們最大的作用是應用的升級,加上大部分應用商店推薦的內容都十分相近,那些高下載量的應用長期排在前面,毫無新意。而在桌面上彈出“需要清理緩存”這樣的通知也不會像“推薦應用”通知那樣讓用戶反感。所以其從需求和體驗的角度來看,在手機助手的基礎上把應用升級做成其中的通知性功能,應用商店做成擴展的二級功能或延伸產品比較合適。
二、大部分手機助手的特點是不僅有手機客戶端,而且有桌面客戶端。因為在PC上管理手機內的數據文件是一件很方便的事情,同時,用戶也有將自己手機中的圖片等文件備份到電腦中的需求。這種與PC緊密結合的優勢也是應用商店所不具備的。它反過來能夠通過桌面渠道幫助很好地進行傳播,要知道對于許多人而言,安裝一個電腦軟件還是要比安裝一個手機應用輕松得多。
三、 產品形態的變遷還離不開整個渠道的變化——隨著各種分發渠道越來越多,開發者一方面需要進行多次打包上傳自己的APK文件,提交審核,據我所知,一些游戲廠商會覆蓋100多個渠道。但對于個人開發者而言,這整個過程是苦不堪言的。所以高下載量、高轉化率的渠道成為他們的首選。正是因為這種原因,許多應用商店開始進行刷下載量等虛假數據,蒙騙開發者,
這讓開發者群體對整個渠道的信任程度降低,所以他們更愿意選擇那些由大廠商支持或是能直接為他們帶來收益的渠道。除此以外,這也使得很多有錢的開發商更愿意采用“地推“、“預裝”等效果更好的方式。
可以預見的是,大部分的單純的應用商店都會被綜合性的手機助手類產品所取代,但我并不認為單純的做應用分發在未來一定是毫無前途的,例如個性化的推薦服務就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如今,幾乎所以應用市場都是千篇一律的產品架構和推薦類目,看多了實在令人反感。雖然也有些市場開始做“你可能感興趣”的應用推薦,但其方式主要是按“開發商”、“產品類型”等維度進行推薦,而用戶需要的是真正的個性化服務。
我曾經介紹過一個為iOS開發者提供關鍵字優化服務的公司App Store Rankings。他們后來推出了自己的App在線推薦服務——App Web。用戶可以先輸入幾個你喜歡的App,App Store Rankings就會為你推薦幾個App,你可以再對它們進行選擇,依此樹狀衍生。他就不僅僅用到了自己在關鍵字方面的數據積累,還有用戶的選擇行為。雖然這是一個很初級的模型,但我認為這種思路值得應用商店們借鑒。
(作者:陳粲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