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產業分析師成博認為,在4G時代,這一僵局很可能發生改變。實際上,在海外,iPhone5已經開始支持LTE網絡,而TD-LTE成為4G的國際標準之一后,也不再是中國移動的專屬,全球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開始部署TD-LTE網絡。來自中國移動和蘋果兩方面的信息都顯示,在LTE技術條件下,蘋果與中國移動達成合作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4G嘗鮮
雖然目前4G業務在國內還沒有正式商用,但中國移動在15個城市進行的4G規模試驗已經讓4G時代的業務形式初露端倪。從目前已經實現的新業務模式上,人們可以一窺4G給未來生活帶來的改變。
案例一:4G電視直播
2012年11月24日,杭州地鐵一號線開通,通過中國移動4G網絡的超高速無線信號傳輸,數家中央及浙江省級電視媒體圓滿完成了現場直播任務。在行進中的地鐵里進行電視直播,這在全球尚屬首次。無獨有偶,在今年的廈門國際馬拉松賽上,借助中國移動提供的4G直播技術,廈門廣電集團實現了賽事現場畫面與媒體記者后端報道的即攝即傳,流暢的畫面與高清畫質讓觀眾看到了我國主導的TD-LTE技術在現實應用中的光明前景。
案例二:遠程醫療急救
中國移動在杭州利用4G網絡優勢與急救中心合作, 推出了120急救遠程醫療系統。過去,杭州120急救車受技術手段限制,從出車到把患者送進手術室最快也要近兩個小時。在120急救車上安裝4G急救遠程醫療系統后,運用移動4G網絡的無線高速傳輸能力,讓醫生在120急救車上就能完成多項術前準備工作,為搶救患者節省約一個小時的時間。
■4G展望
普及尚需較長時間
在全球范圍內,經過四五年的發展,4G已經擁有了成熟的產業環境,終端廠商也在海外市場推出了眾多4G手機。
不過盡管如此,4G網絡在我國的普及仍需很長一段時間。工信部電信研究院院長曹淑敏表示,4G網絡建設還需要若干年時間才能達到非常好的覆蓋程度,移動終端的成本及售價開始會很高,這些都會阻礙4G的普及。另一個不可忽視的事實是,在我國十幾億手機用戶中,2G用戶仍占絕大多數,且這一情況還將長期存在,而數億規模的3G用戶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全部轉化成4G用戶。
資深通信行業分析師馬繼華認為,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國的移動通信用戶將呈現 2G、3G、4G共存的局面。
■4G之路
十年到五年的差距
3G牌照的發放,中國與歐美的差距是十年,而到了4G時代,這一差距成了五年。1999年3月,
芬蘭發放了全球第一張3G許可證,而十年后的2009年,中國工信部才給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三家運營商發放了3G牌照。而在這十年之間,全球已經有近50個國家建成了自己的3G網絡。而就在這一年的年末,運營商TeliaSonera在瑞典和挪威建成了全球最早的4G網絡。在此之后的近五年內,又有約50個國家和地區建成了商用的4G網絡。
這種鴻溝般的時間差距也是業界焦急于4G牌照發放時間點的重要原因,很多人擔心,如果再不加速發牌進程,我國的電信產業還要跟在別人后面跑很久。
■自主標準走出國門
雖然我國自己的TD-LTE網絡還沒有正式商用,但這個自主4G國際標準已經改變了3G標準TD-SCDMA未能走出國門的尷尬局面,成功進入多個國家和地區。根據中國移動提供的最新數據,截至2013年5月,全球范圍內已有沙特運營商Mobily、沙特電信公司(STC)、日本運營商Softbank等十幾家運營商共開通了17個商用TD-LTE服務。截至2013年4月,全球TD-LTE用戶已近300萬。
盡管TD-LTE與國際上更為主流的LTEFDD標準相比,網絡速率還略有差距,但北京郵電大學的曾劍秋教授向記者介紹, 采用時分雙工技術的TD-LTE標準,從技術原理上對于頻譜資源的利用更為充分,更加適合人口密度上,頻譜資源緊張的國家和地區采用,這也就是為什么日本作為一個科技更為發達的國家,也會采用TD-LTE的4G網絡;另外,雖然在歐美這樣人口密度相對較小的地區,LTEFDD更有優勢,但任何地方頻譜資源都是有限的,從長期來看,TD-LTE在這些地區也很有用武之地。
■4G之爭
反對聲音:
4G牌照在年內發放,自然有舉雙手擁護者,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當屬中國移動。相反,3G競爭優勢在握的聯通和電信,不希望太早進入到4G時代。中國聯通董事長常小兵在今年早些時候曾經公開表示,年內發放4G牌照為時過早。
實際上,認為今年發放4G牌照過早的人并非寥寥。他們認為,我國從2009年才開始建設3G網絡,至今不到5年的時間,而3G建設的累計投資已經超過了4000億元,如此龐大的投資如今還未能收回,馬上就要啟動的4G網絡建設又意味著巨大的投入,這無疑會讓運營商頗感吃力,而且也會造成投資上的重復和浪費。
另外,雖然經過4年多的建設,但目前我國的3G網絡尚未形成非常完善的覆蓋,網絡的穩定性還不及2G網絡。因此,認為4G上馬操之過急的人看來,與其立刻建設4G網絡,還不如先優化升級好3G網絡,盡量把3G網絡的潛力發揮出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