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生態成長多年,最初時候很多廠商必然膨脹已然是背殼爹輔料娘還要銷售熊孩子產品的混合型廠商,或者各自有千絲萬縷的資金流關系。即使市場變遷,但總的需求仍然上升,只要挺住就能活得不錯。另一方面是,國產手機復雜的生態面前,依賴于供應鏈的中小廠商很難看到搭建長遠競爭格局的出口,更別說更大的行業格局了。這無關對錯,而是當年掙錢太容易的無奈。至于你說是否有做手機的理想愿景成分之類的因素存在,確實有,但還是當年的愿景。
第三個自我設定的疑問是小米推出紅米之后,我為何說國產手機品牌的未來更加清楚。這引出我基于行業的市場判斷:小米已經完成1999元封頂這一相比中小國產廠商們的“價格上限”,接下來799元紅米的推出簡直就是謀殺中小廠商賴以生存的“渠道下限”。智能機盛行的這幾年,傳統渠道與信息、消費能力的差異,導致三四級渠道市場還能勉強存活。盡管現在可以斷定的是,大部分中小廠商將再次錯失本屬于他們的,深耕三四級市場的培育機會。
紅米仍然太慢,能否走紅?
如果雷軍的團隊夠強,799元的紅米用傳統的社會化渠道思維放開供貨,加之不斷累積的品牌用戶積累,將最短時間內破壞大量中小手機廠商的核心命脈–供應鏈生態。事實上隨著近年銷量萎靡, 它們內部已經呈現自我破壞了,只是衰敗的遠遠不夠。但此次紅米的799元四核手機的到來,無異于在“最后的傷口”上撒鹽,但紅米也應該要知道深圳的手機生態幾乎是全球配備最為完善的,它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會與小米共存。
此次聯發科MTK選擇與紅米的深度合作,正是聯發科拋棄他一手打造的大生態選擇了小米,無奈卻又必然的出口。這里面要回歸到一個產品邏輯,MTK代表山寨么?答案肯定不是,而是眾多廠商公板公模、同質化越多就自然山寨了。小米此次用主動“山寨化”完成“小米+紅米”的高開低走,很容易理解為意圖“清場”。事到如今中小手機廠商更要看清楚,爭取早些與領先者們共謀新的生態圈吧。
事實上即使小米聯想、華為vivo們逐漸進步,我們的手機做工越來越好,配置厚度越來越高越來越薄,可這仍不能改善大家談論國產手機亂象時的無趣。我在描繪手機生態的時候有意抖了一個包袱,紅米仍然太慢。這取決于雷軍是否意識到小米公司自身的發展:既然走了紅米了這條路,就應大膽采用完全開放式、全方位的社會化渠道營銷,理解如今的手機廠商,早已不完全是“手機好不好”就足夠的問題,而是能否縮減三四級市場與一二線城市的信息化差異,促成移動互聯網商業模式的再次升級。
如果說三年前的小米是互聯網營銷概念和公關優勢取勝,現今的紅米已經進展到企圖重構商業模式了。我個人是覺得紅米799元偏貴,當縮減信息差異實現、移動互聯網金礦開啟時候,手機還真有幾乎免費的可能。你可以想象如果演進如此,深圳中小手機廠商的生態還有何存留意義。也許你們會說杞人憂天,紅米擔不起這么多的投資風險。但你回頭看一直想做手機做不好的騰訊聯姻紅米,微信沃卡都早已做好了。
正如我樂于談小米的一點是因為其在移動互聯網端的布局眼界,這在《小米是雷軍的障眼法》和《GMIC是長城到硅谷的苦行僧》文中可窺究竟。國產手機品牌發展多年,背后有無數人付出青春、努力和實踐,值得贊揚與肯定。但如今做手機,早已不是當年的只做手機了,中國的移動互聯網也不用說像誰是誰。這和目前個人感受而言,誰家手機說已然世界第幾位我也不會太多高興一樣。我高看的,也許是樓閣中的期望吧。
(作者:蘇一壹)
- 本文由 米粒在線 發表于 2013年8月3日17:11:21
- 轉載請務必保留本文鏈接:http://m.bjmhhq.com/9569.html
- 科技
- 新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