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大概是傳記電影從來都吃力不討好的主要原因。9月27日起在內地上映的電影《喬布斯》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它并不隱諱地將描述對象放在了最顯眼的片名中,釋放出無限的期待。
喬布斯——蘋果和皮克斯的締造者,時代的巨人、美國夢的象征。2011年的早逝,讓他身上的神秘主義、英雄主義和完美主義又增添了一圈牢不可破的光環。對于任何一位導演而言,他是最好的素材,也是最難以逾越的障礙。
一開始,導演約書亞·邁克爾·斯坦恩就知道,“改變公眾對喬布斯的觀點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于是采用了一種異常謹慎的態度去整合喬布斯以往的素材。兩個小時的電影從喬布斯大學退學開始講起,到2001年研發出iPod結束。內容主要分成三段,一是喬布斯和朋友沃茲尼亞克在車庫的創業期;二是喬布斯遭遇了眾叛親離,一度賣掉手頭上所擁有的股份另立門戶;三是喬布斯在蘋果公司即將破產之時重新掌權,力挽狂瀾。
這些皆為大眾熟知的橋段,大多取材自沃爾特·艾薩克森所著《喬布斯傳》的前100頁。當然,編劇也試圖加入了一些有血有肉的生活細節,淡化他的神話色彩,展示更具“人”味的一面,比如他如何忽悠沃茲尼亞克、此后如何對朋友翻臉不認人,又如何拋棄懷孕女友等,即便如此,仍未能超越以往公開報道對喬布斯的勾勒。
斯坦恩對素材的取舍也招致了“果粉”的不滿。整部《喬布斯》到發布iPod止,既沒有出現iPhone,更沒有iPad,這在以蘋果產品為敘事主線的喬布斯編年史中,簡直是不容接受的。斯坦恩的解釋是,他個人并不是很看重影片中的那些對蘋果公司的描繪。令他印象最深的,還是喬布斯剛剛開發出蘋果2代計算機的年代。那時,他意氣風發,最本色、最原始,也最接近真實的內心。
從此不難看出《喬布斯》的野心——影片并不僅僅滿足于做紀錄片式的梳理,而是努力還原一個未被蘋果固化形象的、神壇之下的喬布斯。喬布斯的扮演者艾什頓·庫徹曾如此描述他對這個角色的理解:喬布斯是個家庭的棄兒,又遭商業伙伴的背叛。他渴望愛,但又對他人極度不信任,于是決定要改變獲取愛的方式。他設計出深受普羅大眾歡迎的產品,用主動而非被動討好的方式去贏取愛。
電影的前半段突出的正是這種深切的不安全感。20分鐘對大學生活回顧的篇幅中,喬布斯對禪修的癡迷、對既定事物的不屑、對極致藝術的追求像幻燈片般一幀一幀地被展示出來,試圖為他骨子里的專制主義和完美主義做闡釋。但這20分鐘又過于沉迷于光線和影像的營造,缺乏足夠的細節支撐。比如,喬布斯和朋友躺在里德學院草坪上仰望天空時,
- 本文由 米粒在線 發表于 2013年9月30日09:49:03
- 轉載請務必保留本文鏈接:http://m.bjmhhq.com/11417.html
- 科技
- 新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