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品牌不可能有永遠的神圣光環
事實上,剛剛上市的Note 3和iPhone 5s也給了中國廠商們以信心,這兩款號稱“旗艦中的旗艦”的手機一登陸中國市場,即遭中國運營商降價促銷,這可能是洋品牌手機巨頭在中國從“太空墜落到地球”之始,也表明這些全球著名機型的神圣光環不再。
洋品牌的優勢主要在于產品設計、品質和品牌,缺陷在于價格過高。iPhone新品一律5000多元以上的高價早就為用戶所詬病,尤其是最近剛推出的iPhone 5c在配置上其實就是彩殼版的iPhone 5,但售價卻仍高達4448元,遭到業界廣泛質疑。
相對于國際品牌廠商而言,國產手機廠商也有諸多強項,在渠道覆蓋、運營商關系和快速響應能力等方面的優勢已開始逐漸放大,這對于他們發力高端市場同樣有著助推作用。
另外,國產品牌與洋品牌并非之前完全沒有較量。在聯通經營CDMA網絡的時代,雙待機曾是中國高端品牌手機的象征,當時三星占聯通雙待機市場的頭名,但第二名即為國產品牌酷派,且遠遠超過摩托羅拉、LG等洋品牌的雙待機市場份額。
據悉,酷派今年投入數億元加大對高端產品的研發和創新力度,組成一個800人的研發團隊專門開發、規劃高端產品,此次推出的大觀第4代產品比去年第3代產品又有質的提升,應用了新的工藝、材質和技術。據內部人士透露,宇龍酷派2013年高端機產品研發投入相比2012年提升20%以上。
而歷史上華為最高端機型P6更是華為公司前所未有的投入,研發人員達1000人以上,幾乎所有部門、所有人都牽扯到這個項目。而自12月份以后,華為針對每家核心供應商,派駐了包括結構件、ID、質量、生產制造的等領域的10位以上專家長期駐扎,長達4個月。此外,每個供應商都會有1-2個工程師駐扎,至少持續1-2個月。
創新和品牌兩大壁壘
國產品牌能在高端領域對洋品牌形成沖擊嗎?宇龍酷派董事長郭德英曾表示,國際手機巨頭主宰產業的最大利潤區,而國產手機企業一直處于微利時代,國內企業必須加大研發投入提升自身,才能沖破壁壘。
客觀來說,洋品牌并非沒有對手,即便是三星,其技術并沒有突出的領先優勢,但品牌一直是制約國產手機發力高端的最重要因素,“同樣的手機放在一起,你把品牌劃掉之后,消費者從外觀的設計,到內容的體驗,很難區分,但是在購買中卻往往選擇國外品牌。”郭德英表示,國產手機品牌正面臨品牌的認知的問題,很多國產手機沒有做品牌宣傳,而消費者對品牌認知有限,選擇盲從。
而創新則是另一個制約因素。在郭德英看來,只要堅持投入研發高質量產品,就會贏得消費者的認同。
“大家看看冰箱,是不是都開始認可國產品牌了,還有電視機,這都是因為中國品牌的提升,去年國產品牌份額全部加起來已經超過60%了,這也是歷史上國產品牌在手機上最好的一次表現,”郭德英如此認為。
諾基亞、摩托羅拉等全球巨頭的紛紛落馬,表明國際手機巨頭并非高不可攀,而蘋果公司在中國的業績下滑也意味著國產品牌在高端機市場也有機會,如果國產品牌能夠抓住這個產業機會,未來在高端機市場將有一席之地。
(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