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成風,互聯網金融大潮涌動
跨界金融行業,絕非阿里巴巴一家,從互聯網進軍金融行業,漸已成潮。
10月21日,百度金融高調宣布,百度金融中心理財平臺將于10月28日上線,屆時將與華夏基金推出理財計劃“百發”——“搜索大王”突然進入金融圈,其“土豪”般的闊綽出手讓“小伙伴們”瞬間驚呆。
早在今年7月,新浪就已發布“微銀行”,可辦理開銷戶、資金轉賬、匯款、信用卡還款等業務,朝金融行業邁出了第一步;8月,騰訊發布微信5.0版,新增的支付功能為其涉足金融行業鋪平道路;9月6日,騰訊與浦發銀行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市場普遍認為,用戶數或已超6億的微信,將是騰訊“后發制人”、進入金融行業最好的突破口。
互聯網企業為何熱衷進軍金融業?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秘書長李憲鐸認為,金融行業是“用別人的錢掙錢”的行業,杠桿率和利潤率都相對較高,對于品牌號召力強但在優勢領域遭遇上升瓶頸的互聯網巨頭們來講,無疑是一個最理想的突破口。
李憲鐸說,盡管都是巨頭,但在盈利能力上,互聯網巨頭與金融巨頭根本不在一個量級。2012年,工行利潤2387億元,而百度身為搜索行業的龍頭,2012年全年的凈利潤只有104.56億元。李憲鐸認為,互聯網行業和金融行業的巨大差距,導致一旦有機會,互聯網企業肯定會向金融業尋求發展。
互聯網金融受熱捧,“鯰魚效應”能否產生?
中央財經大學民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永壯認為,互聯網金融廣受追捧,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老百姓在投資理財方面的困局。
艾媒咨詢CEO張毅認為,以余額寶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產品,實質上并非一種新型的理財產品,而是貨幣基金等現有理財產品在營銷方式、銷售渠道上的一種創新。互聯網巨頭正是抓住了居民理財“時間碎片化”“資金碎片化”的特點,利用互聯網渠道的獨特優勢,將互聯網金融做得風生水起。
中央財經大學民泰金融研究所副所長李德峰認為,互聯網公司手持大量客戶資源而缺乏變現能力,基金公司空有投資機會卻缺乏客戶資源。互聯網金融的出現,使互聯網公司閑置的客戶資源和基金公司閑置的投資機會都得到了激活,這對互聯網公司、基金公司以及用戶都是好事。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認為,由于互聯網企業在營銷渠道、產品靈活性等方面的顯著優勢,“互聯網+金融”的模式必將對傳統金融行業產生強烈沖擊。而從長期來看,互聯網行業仍是我國最有活力的行業之一,大量互聯網企業進軍金融行業,也必將會給我國的金融行業帶來更多的發展思路,使金融行業更具活力。
(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