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CDMA市場上,它們卻一直針尖對麥芒,這種對峙格局延續了多年。分析人士指出,國產手機之所以有能力在中高端市場向蘋果、三星叫板,主要得益于國產手機廠商從芯片、研發、設計到測試、制造、宣傳等各個環節都取得了巨大的進步。
這也引起了媒體對整個國產手機微創新言論潮的此起彼伏。不可否認今年以來國產手機所取展現的生命力足夠強大,所展示的新面龐的確令人刮目相看。業內人士認為,很多人之前拒絕國產手機,是因為他們覺得用國產手機會有失身份,甚至會被人嘲笑,而通過國產品牌幾年的努力,現在逐漸扭轉國人的這種偏見,用國產手機的人越來越多,這一表現直接體現在市場份額的變化上。
不過,中興通訊執行副總裁何士友表示,“中國手機市場競爭之激烈,在全球范圍內都是罕見的。”面臨激烈的競爭,大多廠商依靠硬件戰和價格戰來爭奪市場。
品牌利潤門檻待解
盡管國產手機取得長足的進步,不過,在用戶體驗、感知方面與用戶預期存在差距,用戶滿意度水平整體偏低,不同品牌之間差異較大。有評論人士指出,純粹比拼手機硬件配置的時代正走向終結,現今成了體驗為王的時代。國產手機或許時迎來爆發,但即將進入4G洗牌期的國產手機廠商品牌利潤面臨大考。
在市場成熟期,品牌某種程度上將劃定手機企業的生死線,并提供持續發展的利潤空間。八月份的中國移動TD-LTE終端招標就引起業內得極大爭議,普遍認為中標廠商過少,總共57家廠商參與招標,最終只有16家中標,不少廠商為此不平。
4G牌照年內發放已成定局,市場淘汰賽很可能隨之而來。業界普遍預計,2014年第四季度到2015年會是4G手機的爆發年,將在高端市場上掀起新一輪換機潮,對于3G時代在高端市場失聲的國內廠商來說,則是不容錯過的躋身第一梯隊機會。因此,品牌利潤的門檻在這個階段尤為重要。要知道,全球智能手機業已步入技術革新放緩、門檻降低的成熟期,大量企業蜂擁而至,可隨之而來的是手機款式數量成倍增長,同質化現象日趨嚴重。因此,品牌對于每一個力圖生存的廠商都十分重要。
目前,智能手機仍處于價值為王的時代,性價比是制勝關鍵,但這不代表國產廠商需要繼續依靠低價來進行競爭。國產手機可以通過提升品牌和質量,擴大產品溢價空間。這樣,在維持手機性價比優勢的同時,才能使企業獲得足夠的利潤空間。
(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