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購物的盛宴已過,但馬云的“商業地產打壓論”卻激起千層浪,并引來了地產大佬們的吐槽。
今年的“雙11”,證券時報記者在杭州西溪的淘寶城,見證了天貓創下的350億元的紀錄,也目睹了馬云的“商業地產打壓論”,其核心是“大家應該多關注數字背后的東西,雙11對很多企業來說是反思和提升機會,希望借助市場力量,將商業地產打下去”。但是,以任志強為代表的地產商們似乎并不關注“數字背后的東西”,而是直言“300億元也就是幾塊地錢”。
在北上廣深一線城市,300億元確實只夠買幾塊地,但這只是一天的成交量,而并非天貓、淘寶的全年成交額,更不是中國電子商業全年的成交額。在跳躍式發展的電商時代,商鋪的日子日漸艱難已成事實,這樣的現象,在淘寶本部所在地的浙江非常明顯,調侃馬云的地產大佬們,或是沒有看到,或是不愿承認。
很多人的記憶中,一鋪養三代,有著“中國女服之都”美譽的杭州四季青服裝批發市場尤為如此,但這一切已成老黃歷。如今的四季青,雖說知名度依舊,但商鋪的價值大不如前,這種改變,源自淘寶賣家們的涌現。
如今,杭州四季青周邊寫字樓、民宅,聚集著數以萬計的淘寶賣家,其中不少是放棄實體店轉做電商的。這些看似簡單的網店賣家,其實銷售并不遜于實體店,部分網店年銷售額甚至上億。試想,如果這些淘寶賣家從線上轉入線下實體店,會對杭州的商業地產帶來多大的刺激。
四季青的遭遇并非個案,被稱“世界超市”的義烏也同樣如此。在2007-2008年期間,義烏國際商貿城一個幾十平方米的商鋪使用權,就能賣出上千萬,但如今早已不復當年輝煌。
義烏商鋪價值失水情況復雜,但電商的影響首當其沖。2012年,義烏小商品城成交額580億元,而義烏的淘寶賣家一年的銷售額就達到了174億元。可以說,以義烏青巖劉村為代表的“淘寶村”的出現,使得義烏傳統市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今年9月,義烏國際商貿城四區對續租租金進行調整,招投標商位租金在2011-2012年補助比例的基礎上,按2011年補助行業類別的一、二、三檔分別再下浮5%、10%、15%。該市場是已經開業達5年之久的成熟市場,熟悉義烏市場的人都清楚,該市場的降租,是電商沖擊義烏傳統市場的最好案例。
1F
網站弄得挺不錯,支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