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的虛擬運營商初選名單日前出爐,迪信通、樂語、蘇寧、國美、愛施德、天音、阿里巴巴、京東、用友、三五互聯等企業有望成為首批虛擬運營商。
虛擬運營商的核心業務,是將基礎運營商的通信資源進行轉售,即從擁有基礎設施的電信運營商購買電信服務或租用電信設施,重新包裝成自有品牌的電信服務,再銷售給用戶,從中獲取利潤。移動轉售也被業內認為是“影響中國電信業長遠發展的鯰魚”。
是“鯰魚”而非“鯨魚”,引入虛擬運營商是為激活市場,而非你死我活的刺刀見紅,這是主管部門和運營商的真實訴求——— 中國聯通董事長常小兵也說得明白:小弟們,你們是來幫大哥做大蛋糕,而不是來切蛋糕的。
這也可以理解為什么入運營商法眼的是上述“小伙伴”:迪信通、蘇寧等渠道商一向與運營商合作良好;用友、三五互聯等IT廠商擁有龐大的企業客戶資源,這種垂直優化的服務商可以幫運營商賺到更多錢。
但不論是做蛋糕,還是切蛋糕,虛擬運營商首要的問題是要能吃上蛋糕。以蘇寧為例,比較切實可行的是以下幾種業務:首先,鑒于目前運營商提供的產品服務是為“大眾”而非小眾,
虛擬運營商完全可以為目標用戶提供更靈活的套餐、賬期和付款方式,譬如定向流量免費模式等;其次,蘇寧可以通過自有品牌手機號碼整合會員體系,打通移動通信服務與家電產品乃至蘇寧易購在線的全品類產品,甚至通過大數據分析深度洞察用戶的消費需求與行為,提高客戶忠誠度;再次,擁有強大供應商后盾的蘇寧還可以探索新的廣告合作模式,實現線上線下廣告服務整合。
除了服務創新、產品整合、營銷協同等可以想見的業務外,三大基礎運營商事實上更希望他們做創新業務的“馬前卒”——— 運營商已然意識到,僅依靠內部的資源進行高成本的創新活動,已經難以適應快速發展的市場需求;而運營商內部創新成本過高,操盤者“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想法并非孤案。虛擬運營商有著比運營商更靈活的產品創新體制和試錯機制,創新成果也可以為傳統運營商借鑒和復制。
目前,有望獲得虛擬運營牌照的多為體量龐大的行業翹楚“吃蛋糕”同時,也要警惕“扳手腕”——— 君不見,鵬博士、互通寬帶這樣直接在寬帶市場上與電信、聯通競爭的家伙,已被電信、聯通默契地排除在外,只能寄望中移動可以給個機會“借力打力”;而被運營商視為心腹大患的騰訊,“自覺”地沒有申請虛擬運營商牌照,省得雙方尷尬。
- 本文由 米粒在線 發表于 2013年11月15日14:06:31
- 轉載請務必保留本文鏈接:http://m.bjmhhq.com/13602.html
- 科技
- 新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