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按照既定招式出牌,阿里并無遏制京東的良策。
出手海爾的背后,存在著一個未來也可以拓展的方式:如果京東敢于對海爾等企業談判獲取較大的價差,阿里就完全有可能進一步壓低天貓的“虛擬地租”,而且,建立一種類直銷的方式,專門扶植品牌廠商在阿里平臺和京東競爭,讓京東無法提價——京東今年的稅息后毛利已經接近持平,阿里不太可能容忍它形成良性盈利,以致大肆反撲。
換言之,不排除阿里在天貓之外再建立一個專門針對名牌企業的直銷平臺,諸如海爾、格力(董明珠在獲得年度經濟人物時候特別談及)、三星等等,完全針對京東最暢銷的產品定向攻擊,從上游捕“鯨”為這些大企業所樂見,它們可以有更多議價權——這就像大商場當中,越是名牌越不需要付店租一樣。
京東60%的銷售來自于其首頁產品,這讓其防御力大受限制。
弦外之音三:預防假想敵微信
如果說短線為了菜鳥,中線為了京東,那么阿里真正最需要提防的對手顯然是騰訊。
有了微信這個超級數字樞紐,騰訊率先在游戲發力,這尚且沒有引起阿里的強烈反應;但是,等騰訊發力微信支付的時候,阿里急了。畢竟,支付是電商產業鏈當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在移動側的電商還沒有找到最佳的模式,微信讓騰訊有可能在移動側直接截留阿里的電商購物流量,從支付入手曲線救國。
所以,阿里狠推來往,大肆收購新浪微博、UC、蝦米股權,而且,甚至進入了曾經發誓不會進入的游戲業務,也不惜與360達成默契。但是,這些可能都不重要。因為在移動互聯網上,目前阿里的棋子都難以和微信抗衡,只能說已經棋慢一招。
阿里更需要解決的是,一個更致命的問題:如果將來用戶在移動端購物場景下,更短選擇微信場景下的購物,它該怎么辦?如果每個微信公眾賬號都可以成為一個銷售商店,它該怎么辦?如果淘寶上的大店都同時在微信上做生意,但是不給阿里交營銷費用它該怎么辦?
這個假設尚未成為事實,僅僅因為微信的進化還沒那么快,但是,一旦微信找到了商業模式,則為時已晚。
阿里結盟海爾,恐怕要做的就是要加固城墻,讓阿里平臺不僅僅是一個營銷平臺,還是一個售后服務的平臺,這就需要給廠商,特別是品牌廠商讓渡更多利益,達成更深的合作;這也讓它有可能通過這種戰略合作,圈占優質上游資源,入駐阿里的移動端平臺——甚至,將來,不排除與微信的二選一。
畢竟上游優質品牌資源是有限的,阿里在天貓之外的新品牌、新邏輯完全可能。以前不信?阿里遲早會這樣做。
(完)
- 本文由 米粒在線 發表于 2013年12月16日12:41:06
- 轉載請務必保留本文鏈接:http://m.bjmhhq.com/15095.html
- 科技
- 新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