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還支撐著我們的很大一部分個人生活,讓我們能夠通過任何設備,方便地獲取在線服務和數字財產,包括我們張貼在社交媒體網站上的照片和視頻,以及Gmail或者微軟Outlook.com等網頁服務中的附件。我們還在越來越多地使用Google Drive、微軟Skydrive和蘋果iCloud之類的數字文件柜(參見 你的生活有多依賴“云”?)。
很多人認為,到2020年,“云”將不可避免地主宰全部數字生活。在那樣的情況下,我們的很多設備會變成沒有靈性的空盒子,它們的唯一作用就是連接互聯網,所有的計算和存儲都由網線的另一端來搞定。
這一前景讓很多人心神不寧。計算機技術先驅兼活動家理查德·斯托曼(Richard Stallman)便是其中之一。他把云計算稱為“漫不經心的計算”,道出了很多人的憂慮。
將個人財產存儲在由亞馬遜、谷歌和微軟之類的第三方提供的服務中,就如同把你所有的物品一股腦搬到別人的倉庫里。然而問題在于:對傳統倉庫而言無法接受的服務協議,卻成了云存儲的標準配置。盡管從理論上講,如果你上傳的照片、視頻或者文本是你本人原創的,你就應該擁有版權,然而現實是,只要接受那些服務條款,通常就意味著你放棄了很多你也許認為自己理應擁有的權利——而且老實講,
那些服務條款你大概根本就沒有讀過。比如,Instagram這款流行的照片分享應用在被Facebook收購后,最近就修改了服務條款,允許它自己將人們上傳的照片用于廣告宣傳。
更有甚者,基于云端的服務還會蓄意刪除文件——比如他們的文本抓取算法認為可能包含非法或者色情內容的郵件。他們可以丟掉你的東西,卻不受任何懲罰。反過來,如果你想刪除自己的文件,卻無法保證那些文件在云服務器上真的會被刪除。“只要你把自己擁有的資料交給第三方,就會有風險,”麥克謝里說,“但人們甚至意識不到有什么風險。他們這么做,只是為了圖方便。”
(完)
- 本文由 米粒在線 發表于 2014年1月7日18:50:34
- 轉載請務必保留本文鏈接:http://m.bjmhhq.com/16392.html
- 科技
- 新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