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化替代?
一旦反壟斷調查結果成立,高通可能面臨中國內地地區營業額1%至10%的罰金。截至今年9月30日的一個完整財年,高通總營收為249億美元,其中49%的營收來自于中國,達123億美元。按此估算,高通可能面臨最高12億美元罰金。而這筆金額已高于高通全年在研發上的投入費用。
對高通進行反壟斷調查,是不是出于國產化替代的考慮?
可以看到的是,在國內芯片領域,三家國產公司已通過并購等資本手段進行補強。2013年年底,清華紫光分別以17億美元和9億美元對展訊、銳迪科進行收購。
此外,“棱鏡門”事件的發酵,也進一步加強了國家在信息安全上的投入意識。國內“去IOE”(IOE:IBM、甲骨文和EMC)現象也不僅從IT技術角度,還在信息安全的因素影響下更大的擴散。
不過,從短期來看,高通接受反壟斷調查并不能立即帶來國產化替代的風潮。
展訊和聯發科針對LTE TDD的解決方案在2014年下半年才能夠量產,預計在2015年初才能開始大規模投入市場。而在3G領域,聯發科在國內的市場份額也已超過高通。
不過,此次接受中國發改委的反壟斷調查并不是高通頭一次有過的類似經歷。在過去幾年,高通已分別在韓國、日本、美國、歐洲等地區接受過多起反壟斷調查。但這些針對高通的反壟斷調查并沒有改變高通在市場上的寡頭地位。
- 本文由 米粒在線 發表于 2014年2月11日14:23:06
- 轉載請務必保留本文鏈接:http://m.bjmhhq.com/18713.html
- 科技
- 新聞
評論